本报记者鹿道铭
据《检察日报》报道:日前有媒体发现“河北经贸大学”与“武汉经贸大学”两个网站高度雷同,而在教育部公布的2914所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内,检索不到“武汉经贸大学”这一院校。河北网信办经过调查,及时关停了该“克隆”网站,并表示将联合公安、教育等部门对涉事网站及相关人员开展进一步调查。
每逢高考考生填报志愿前夕,总会有“野鸡”大学被曝光,这些“野鸡”大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用不同的名号招摇撞骗,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和家长中招。
通过虚构网站“克隆”出的“野鸡”大学的招数并不鲜见,但为何屡查不绝,屡铲不净。究其缘由,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分析:一是“山寨”后的“野鸡”学校确实包装得以假乱真,甚至有的“山寨”网站设计得比原版网站还要像真的,没有一定判断力的家长、考生们听着不法分子天花乱坠的说辞,真的容易成为那条上钩待宰的鱼;二是不少家长、考生病急乱投医,估摸着高考成绩不甚理想,就想着试试看能否撞个大运,走个旁门左道,这样的心态也让不法分子号准了脉,为“野鸡”大学的滋生提供了生存土壤。此外,不少的家长和考生由于在接受信息上的不对称,因条件所限对公开的高考政策和信息缺乏了解,也容易成为招生诈骗案件的受害者。
防止“野鸡”大学“吹又生”,铲除其生存土壤最为关键。首先,各有关部门应加大查处曝光“野鸡”大学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有力的震慑,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拓宽举报渠道;其次,教育部门还应在报考环节加强官方信息到达率,同时保护考生的个人信息,以防考生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另外,广大家长和考生也应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切不可心存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