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文艺出版社 老 藤 著
这是老藤最新力作,它是辽宁首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为扶贫干部立传、画像、明德,一部全景式乡村精准扶贫工作画卷。
这一年是海奇开心的一年,他告诉杏儿,看到家家户户猪栏里杜洛克撒欢,好比《小康》参加了国展一样带劲儿,他甚至觉得猪粪的味道也不难闻,猪粪是有机肥,明年谋划怎么把猪粪加工成小包装花肥,村民又会增加一笔收入。
海奇离开柳城那一年杏儿二十。杏儿偷偷算过,海奇比自己大五岁,但海奇却比自己成熟很多。她不知道海奇家境如何,只知道海奇还未成家,一个人在县农业局住宿舍。海奇很少在单位,更多时间都在村里。汪六叔说海奇像棵楸子树,已经在柳城扎根了。她问过海奇驻村有啥感受,海奇说肩上扛着个磨盘,压力山大。杏儿问:要是完不成任务会受处分吗?海奇道:那倒不至于,可是人总该有个脸面吧?就像打擂比武,争着抢着跳上擂台,却被对手一脚踢下去,这脸往哪儿搁?
海奇在柳城推广养猪工作得到了乡里表扬,白乡长大会小会夸柳城,白乡长在企业工作过,做事讲究投入产出,他在一次村干部会上讲:柳城能做好猪的文章,你们其他村怎么就不能做好小尾寒羊、广灵驴、大骨鸡的文章?你们守着一囤囤玉米只想着苞谷烧不行,要琢磨附加值高的畜牧业。
在乡里开会回来,汪六叔特意把海奇拉到家里喝酒,汪六叔说我在柳城干了三十年村支书,受到上级表扬还是第一次,海奇你给柳城争光了。
海奇也很兴奋,说自己与河北一家生产火腿肠的企业已经联系好了,明年猪出栏他们可以全部收购,省得一家一户找销路。
这一年,杏儿也写了不少诗,写满了整整一个日记本。
杏儿觉得陈书记做事很像爹做木匠活儿,卯子不凿透不罢休,不像有些大干部,贵人多忘事。
陈书记说整修小广场,眼看着就竣工了,杏儿像在一场梦里,似乎不相信原本杂草丛生的沙土地面竟然铺上了防滑的花岗岩方砖。
杏儿感动的是广场正面入口处,立了一块造型像倒梨子的大青石,上面阴刻涂红四个大字:天一广场。天一广场是海奇起的,陈放不想换名,天一生水,柳城缺水,有了水,生态就会改善,生态改善后,喇嘛咒还会灵吗?陈放还认为,叫天一广场颇有文化感,与柳城这个村名也匹配。
广场修好后陈放请杏儿爹做了八个木条长椅,摆放在广场四周。陈放特意让人在喇嘛眼楸子树下安放了一个,这是专门给杏儿准备的,陈放说,石凳凉,女孩子久坐不好,这样杏儿放鹅观井就有了坐处。
杏儿为表达谢意,她让娘给陈放他们捎去一罐糖蒜,这是她跟娘学了手艺后,特意精选了独头蒜腌渍的,以此表示对整修小广场的感激之情。
杏儿娘做饭很合三个人口味,很简单的农家饭菜也能做出花样来。比如尖椒,就做成虎皮尖椒;茄子,就做成蒜泥茄子;最常见的土豆,也能做成炝拌、辣炒。李东和彭非都夸赞杏儿娘的厨艺,说在柳城吃饭,能吃出妈妈的味道。三人吃饭也是相互交流的机会,饭桌成了便捷式会议桌。陈放说:“这次来柳城,县长对我说,陈处长啊,你是专拣重担挑哇,柳城可是全县扶贫工作的盲肠。我就问县长,柳城工作难在哪里?县长打了个比方,说柳城就像一条随时长脚的三条腿饭桌,撑不起大鱼大肉。我觉得三条腿饭桌这话挺有意思,我们把断腿给接起来,饭桌上不就可以摆放山珍海味了。”
彭非和李东都认为书记说得对,接上断桌腿必须破咒、拆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