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文艺出版社 老 藤 著
这是老藤最新力作,它是辽宁首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为扶贫干部立传、画像、明德,一部全景式乡村精准扶贫工作画卷。
杏儿娘把那罐糖蒜端上来,告诉大家这是杏儿专门给腌渍的,感谢陈书记在楸子树下安了一条长椅。三人盯着糖蒜好像盯着一盘山珍海味,谁也没舍得动筷。彭非在农村生活过,他觉得这糖蒜有些新奇,道:“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独头糖蒜。”
大家让陈放先动筷。陈放夹起一粒吃下去,清脆甜酸,味道极佳。
李东咔嚓咔嚓吃下一粒后说:“独头蒜是难得的药材,有地里长出的青霉素一说,吃了对身体有利。”
杏儿娘道:“独头蒜很少,一垄蒜也就十头八头,这罐蒜是杏儿精心挑选的,你们关心杏儿,这孩子都记在心里。”
大家看着那罐独头蒜不忍心一次吃完。“细水长流,留着下顿吃。”陈放说,突然,他伸出手把糖蒜罐拿过去,仔细端详一番后,用力拍了一下桌面,“你们说这糖蒜能不能做篇文章出来?”
彭非问:“什么文章?”
“组织村中妇女加工糖蒜!”陈放眼放异彩。
众人一致称好,腌渍糖蒜是个好办法,村里家家腌渍糖蒜,加工成小袋真空包装完全可以上市销售。
杏儿娘说:“腌渍糖蒜不难,我可以做技术指导。”
叫个什么牌子呢?大家边吃饭边开始讨论。彭非说叫鹅冠山牌。陈放说鹅冠山太大了,有点小题大做、瞎忽悠之嫌。李东说叫喇嘛眼不错,因为喇嘛能相中的食品,善男信女肯定愿意吃。陈放想了想,觉得还是不妥,喇嘛眼读音容易误读,青年人不会喜欢,小菜这类便捷食品,学生是个大的消费群体,还是起个亲切一点的名字好。陈放拿起那罐独头糖蒜端详了一会儿,对大家说:“我们叫杏儿糖蒜好不好?”
彭非一拍大腿:“对呀!咱这灵感就来自杏儿的糖蒜,按理说知识产权也该属于杏儿!”
李东说:“杏儿好,听起来也有味道。”
陈放说用不用征求一下杏儿的意见,名字毕竟是杏儿的。
杏儿娘说这事她来办,估计杏儿会高兴。
陈放决定,这个糖蒜小菜项目由彭非负责,成立一个糖蒜合作社,可以回扶贫办申请一些经费,厂房请汪六叔帮助解决,要尽快建成投产。
确定了这个项目大家都很兴奋,接下来又就杏儿这个牌子开始讨论,陈放说:“辽西盛产大扁杏,杏仁很畅销,杏仁饮料也名气不小,鹅冠山上应该栽种大扁杏,如果种植成功的话,柳城就有了一座绿色银行。”
李东有些担心:“扶贫周期是三年,大扁杏最快也要三年结果,我们千辛万苦栽上树,恐怕看不到结果就回去了。”李东考虑的是三年后的考核,表格上要填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栽了再多的树,第三年村民收入没有达标,扶贫工作也等于没做好,因为考核指标里没有预期指标。
彭非认为鹅冠山上栽杏树没问题,大扁杏适合辽西这种干旱水土,但怎么来组织村民是一个问题,现在村民都是单打独斗,一家一户怎么上山种树?彭非说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想上山种树,必须解决村民的组织问题。彭非还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某地,上级领导到地里察看庄稼长势,为了烘托气氛,需要组织农民在地里劳作,乡干部没办法,就花钱雇了些民工到田里充数,谁知道这些民工中有一个专门串场子打零工的,这位领导前一天在另一个乡视察大田长势时和这位农民交谈了几句,电视新闻也播出了,这一次领导又遇见了他,加之领导记忆很好,就问:你怎么来了,你是这个乡的还是那个乡的?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