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出版社 王金杰 著
本报连载小说《民国财神》的姊妹篇,以古城金州为场景原点,以古城建造、遭受兵燹、修复至拆除为时间脉络,讲述了发生在古城的那些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日日读书修行,奉行孙家祖训,除了教书育人,不外出行公事。此举令苏戡敬佩。当今之世,已无有此等高尚之人。如今,朝廷刚刚建立,正是需要有人品高尚栋梁之才支撑。玉良先生接到书信之后,安顿好家务,即刻到新京赴任。
国务总理 郑孝胥
古往今来,读书为官势所必然。当你被大人物赏识且邀入朝为官,哪一个读书人能不为之怦然心动、感激涕零?这一晚,孙宝田失眠了。居室中堂粉墙,母亲孙毕氏一双眼眸直勾勾盯着自己,仿佛一直透射到了心里。孙毕氏出身书香门第,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女性。数十年的相夫教子生涯,孙毕氏留下了数十条“母训”,譬如:读书之法有三则,心到、眼到、口到,缺一不可;作文之法有三多,多读、多作、多改,少一不可。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此生读书可,教书可,惟为官不可!父亲孙尚义读过七八年私塾,曾供职于安东海关水上厅,他实在看不惯下级给上级送礼风行,具有清官意识的他毅然辞职归乡。一生甘于清贫,甘愿务农养家。他常常告诫儿孙:不准谋求官职,特别是不能任日伪官职!如有可能,择教师为业。其实,从孙宝田的内心来说,他是绝无可能任职满州国的。因为,祖训打造了他人格的根本。隐居田园,耕读传家,每天听到孩子们清脆爽朗的读书声,他从里到外透着快快乐乐的达观。但是,郑孝胥毕竟是满洲国总理,他不好直接驳人家面子,他思虑再三决定婉言谢绝,于是伴着青灯一盏挥毫复函——
郑总理大人鉴:
玉良出身寒门,因为才疏学浅,本人好学,不想得到苏戡先生首肯,真乃玉良三生之大幸也。先生保举玉良到新京做事,此番苦心,玉良感动不已。只是孙家祖上曾有家风训诫,以耕读传家,除务农之外,可以教授乡野孩童读书认字。玉良一边务农,一边教书,乡野百十个孩童,均为玉良门下学生,玉良不想让孩童辍学,不想违背祖训,总理大人此番苦心,玉良实难从命,万望总理大人海涵宽容……
学生 孙宝田顿首再拜
郑孝胥先后三次来信诚邀出山,且透露拟聘国务秘书官(县长级别)。想不到孙宝田清心寡欲不为所动,接连复函一概回绝。或许名如其人,他的宝藏在田野。
夜不成寐伏案疾书的时候,月光银粉均匀地涂抹着书房的粉墙书柜。粉墙上悬挂着恩师王季烈书赠的条幅: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书柜里陈列着恩师罗振玉刻赠的甲骨文印一方:寿同金石!
两位恩师都是博学多识的当代通儒,自己能够一一参拜门下实乃三生有幸。追忆跟恩师学习的一幕幕,他常常痴痴呆呆泪眼朦胧。从此人天永诀,无复请益矣。然而,两大导师邃密群科、滴水石穿的治学精神,足以令他深深汲取、受益终生。此外,晚清名人、儒学大家康有为题赠的条幅,不能不令其高看一眼。当年,康有为携家眷周游列国归来后,为了维持一大家口生计不得不作稻粱谋。于是,应大连华商会邀请前来大连举办书法展售活动。期间,应岩间德也邀约出席金州孔庙祭孔,一并游逛大黑山,孙宝田有幸一路陪伴。中午用餐南金书院时,孙宝田大胆求取墨宝。听说孙宝田是罗振玉、王季烈的弟子,人瞅着文质彬彬神采俊逸,康有为破例当场挥毫题赠:为善最乐!这是康有为分文不取寄予厚望的题赠,当然也是才人孙宝田的偏得。每一次仰望都是一种鞭策,他于是沉潜下来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