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民 两山堂书迹
11月5日,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逝世。
欧阳中石先生大力提倡书法的文化内涵,强调由艺术性上升到文化性,达到“书面文心”“书文结晶”的审美境界。他指出,书的“后面出现的是我们的文化思想”;“文心是更重要的”;“书道,文化之事也”。他用“积学升华,书文结晶”8个字做了精妙的概括。
先生推重书法之美,追求“汉字文、书与美的集中”。认为“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成文的,文、书相互合一映照的一门学问。符合这种要求的作品是一种艺术品,遵循这种要求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艺术美的活动”。其理想的书法美体现为书文合一。
先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论述了书法的文化性:文化性的“学问”,书学的文化背景,作品的文化内涵,书家的文化素养,书法的文化功能。
书法是文化性的“学问”。先生指出:“‘书法’是包括了‘书’‘法书’,还包括有关‘书’‘法书’诸多问题都在其中的一门学问。”他认为书法这门学问可以分成三部分:书艺、书学、书道。其中书学这部分涵盖极广,包括文学、书法史、书论、鉴赏、鉴定等,可以汇集成许多学问。先生把书法看作一门研究书写汉字的学问来理解,强调通过这门学问的学习,掌握一些技艺,去写出符合艺术法度、审美规律的字,形成艺术品。
书法是多种文化融会的结晶,有广博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书学包含了许多文化内容。先生强调,要把中国的书法放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中来看待。这里边有字体、书体的研究,书史的研究,书论的研究,更包括中国文化的研究。“把书法这件事情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里来思考它、来认识它,就很明确了。如果不把它放在文化里来考虑,就找不到它的体系,甚至弄不清楚它想干什么。”先生认为,关于书法,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艺术问題,它更是个文化性的学术问题。在书学中,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哲学的多方面内容,都不能缺少。
美的书法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书法作品体现艺术价值、满足审美需要的角度,先生指出:“一篇可以成立的、可以作为法书的书作,应该是多种文化的结晶。”“我们这个‘书’,没有历史的知识不行,没有文学的知识不行,没有哲学的知识不行,没有艺术的头脑也不行。”在书法作品中,“把人生的道理、哲学的思想、世界观、自己努力的方向都融会起来,把自己的情趣、追求都容纳进来” ,体现丰富的审美意味,给人以深厚的文化感悟。确实,我们在书法中体悟、感受的审美意味,正是凝结了自然、社会、人生诸多文化因素。潇洒、儒雅、俊宕、超脱、清淡、拙朴等风尚正是人的文化气度的概括性表现。拙朴、清淡、自然等意趣体现着道家、儒家的文化精神。所谓“文人气”“书卷气”“山林气”“庙堂气”等等,展示着不同的文化格调。
书家、艺术家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要有综合性的“文人”素养。“文人艺术家”“文人书法家”,是先生崇尚的高度艺术地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文人化”理想。
从文化高度看书法家,所谓“字外功”都是“字内功”。“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会熔铸在笔端,所以我说,我们应该向广阔的天地去看,并不是跑在字外,那是里头又里头。”“里头又里头”的见解,警示广大学书者,仅仅钻研技法、技艺是不行的,必须加强“文化字内功”的锤炼。
书法“以书焕采”,体现了独特的文化、美化功能。使文焕发神采,让字有生气、生机,“书”出精神,“书”出情感,“书”出文化价值。
先生强调书法的文化意义,并非排斥技艺、技法,他提倡的是技法与情感、形式与意味、书艺与书道的和谐统一。“技无不能,法无不合,情无不谐”,书文合一,这才是书法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