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联书店 茅盾 著
茅盾在中国文学创作和研究道路上扮演了指引者和探寻者的角色。本书从茅盾所著中外文论中提炼其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精妙观点,细分阐述。
雨果
《爱尔那尼》的上演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最后的决胜战。自这一战后,大局全定了。古典主义的最后的坚垒——在剧坛上的霸权一举而覆灭,浪漫主义在法国奏了全胜了。但是浪漫主义宣战的第一炮却还是早两年的事,我们应该回头来再讲一讲雨果怎样成为这新运动的唯一的首领。
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的一个军官,封过伯爵。雨果的祖父却是木匠出身。所以他们家是大革命中间所钻出来的“暴发户”。雨果的父亲在大革命时代是很极端的,曾经把自己的教名Joseph改为Brutus。雨果生后,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父亲是一个著名的大将,打过许多好仗;当法国皇室复辟后,又做蒲尔蓬朝的大将。雨果幼年也是一个皇党。他自幼即热心文学,曾说:“我要做夏多布里昂,或是什么都不!”夏多布里昂这著名的小说家,便是最右的王党。一八一九年,雨果和他的两个哥哥办一个半月刊,定名为《保守文学》。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从来不明白古典主义的艺术和浪漫主义的艺术中间有什么差异。莎士比亚和席勒的作品,比较起高乃依和拉辛的作品来,不过是莎士比亚和席勒的作品更多些毛病罢了。”
在《爱尔那尼》排演的时候,已经有些古典派的热心的党徒立在门外偷听。他们偷听了一些对话去,便编一个笑剧来嘲讽。所以在《爱尔那尼》还未上演之前,巴黎已经先充满了嘲笑《爱尔那尼》的各式各样的“笑剧”。同时古典派又用政府的力量来干涉。雨果差不多是整天和官厅的检查员打信札官司。可以说《爱尔那尼》的每一行都是打过去的。巴黎的男女伶人也没有多大好感。空气是非常不利。所以雨果也不得不准备一下子。他不愿采用那个雇买人来喝采的老方法,但是他和戏院里要了三百个位子(那是上演起的前三夜)由他自己去摆布。他的最忠实的同志们自动地牺牲了整夜的睡眠,在Rue de Rivoli(利复吕街)一带的长廊上写满了“雨果万岁”的口号,唯一目的是在打扰那些守旧的绅士们。这些忠实同志,包括着青年的画家、建筑家、诗人、雕刻家、音乐家和印刷人,现在是很大的一群了;雨果给了他们一个互相打招呼的口号,就是“Hierro”。他们是雨果的“铁军”,准备站在最前线和敌人冲突的。当第一夜《爱尔那尼》的幕刚刚开了,暴风雨就起来了;古典派的“嘘,嘘”的声音和青年派的喝采声混成一团,几乎使戏曲不能演下去。
《爱尔那尼》本身的内容也是处处可以激起青年们的狂热。剧中主人公是一个品格高贵的天才,正是二十岁青年所梦想所崇拜的天才家。他的天才驱使他做一群不法者的首领;他是勇敢的,豁达大度的,不惜牺牲自己的。他的满身滚着反抗的活气。这一个和传统社会宣战的爱尔那尼却正是雨果他自己的写照。这个文学上的叛徒,将法兰西戏院的楼上楼下装满了他的党徒,正是这么一个强盗首领,他的党徒的服装和神气也正像一班强盗。雨果夫人后来记述第一晚上演时她丈夫邀请来的观众的情形,有这样一段话:“简直是一队野相的怪人,一个个都是刚鬣样的胡须和长头发,穿着各色各样的衣服——羊毛短里身,西班牙式外套,罗伯司比亚式的背心和亨利第三的帽子——什么都有,只没有时行的服装。”这一班人对于雨果的拥护,实在不下于爱尔那尼手下的强盗对于爱尔那尼。
《西洋文学通论》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