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崛起需要各方托举。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杨大伟 摄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宋朝燕
时下,中国足坛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各级职业联赛实行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变更。中国足协下发的这张“试卷”其实只有一道主观题,答案最多10来个字,在旁观者眼里,这是一道“送分题”,然而,通过足协日前下发的通报来看,有接近20%的俱乐部没有通过初审,甚至有的俱乐部更名还引发球迷不满,酿成不小的舆论压力。
在本次更名工作中,最先符合要求并过审的有大连人职业足球俱乐部和深圳市足球俱乐部。或许受到先行者的影响,直接用行政区划或后面加上“城”“人”的俱乐部逐渐多了起来,比如广州恒大、重庆当代与河北华夏幸福分别更名为广州足球俱乐部、重庆两江足球俱乐部以及河北足球俱乐部;比如广州富力更名为广州城足球俱乐部;再比如未通过初审的青岛黄海大概率将更名为青岛人足球俱乐部等。按照足协构想,俱乐部在名称中应该体现地域文化传统、历史风俗、人文精神或俱乐部理念等特色,有评论认为,俱乐部名称虽然符合要求,但概念上似乎趋同,在俱乐部名称个性化方面突破不大。
未能通过初审的中超俱乐部有四家,分别是山东鲁能(拟更名为山东泰山)、武汉卓尔(拟更名为武汉众邦)、青岛黄海、长春亚泰,被否决的理由为俱乐部新名称含有股东名称或与俱乐部下属企业名称有关联。行动最快的是山东鲁能,关联企业已经完成更名工作,山东泰山通过审核只剩程序问题。北京国安则递交了延期更名的申请,为了保住历史已久的“国安”旗号,中赫集团正酝酿购买中信国安在俱乐部的所有股份。与国安类似的还有中乙联赛的河北奥利精英,他们也在谋求股权转让,让“奥利”两字得以保留。
值得一提的是,深耕足球26年的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拟更名为洛阳龙门引起轩然大波,当地球迷反映强烈,他们认为失去“河南”二字,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在反对声中,河南建业俱乐部决定保留“河南”两字,向足协申请延缓报批新名称。此外,上海上港拟更名为上海海港也引起了热议,有球迷认为这是在打“擦边球”:“上海海港的缩写不就是上港吗?”
总之,中国足协在俱乐部名称去企业化这项工作上是铁了心了,坚决实行“一刀切”。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许多被动了“奶酪”的俱乐部准备不够充分,也未能与社会各界以及球迷群体展开更为广泛的沟通和交流,由此产生的问题已经或将在未来逐渐显露出来,但在破局面前,阵痛总是难免的。俱乐部名称中性化只是一张“小试卷”,在振兴中国足球这张“大试卷”面前,答案只能依靠各方的不懈努力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