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速度滑冰比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新华社记者
1日至10日,“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全面展开。10天时间,7项赛事,5个场馆,集中上演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之前的一次重要实战检验,而一场重要的实战检验,离不开超过700人的场馆运行团队中每一个人的默默付出,他们的存在,让这场“相约”更加精彩。
7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开启比赛,但鲁元哲和他的同学们的社会实践3月份已经开始。来自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双冰场馆制冰人才订单班”的这些学生们,在国际制冰专家马克·麦瑟领衔的制冰团队带领下,全程参与场馆新一轮制冰工作与测试活动冰务保障,这些20出头的年轻人,将是中国的制冰新生代。
制冰过程的严谨与复杂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鲁元哲说,这让他想起另一项运动,“就像打乒乓球一样,要想固定一个动作,得挥拍两万次形成肌肉记忆才行。”
站在国家体育馆内,冰球项目顾问哈拉尔·斯普林费尔德说,自己可能已经吃遍了北京市所有的奥地利与德国餐馆。
他上一次回到奥地利,还是2019年的夏天。作为一名前冰球职业球员、国际冰球联合会前官员,他现在的工作,是确保在这里举行的冰球与残奥冰球赛事 “从运动员们抵达中国的那一刻到他们从机场离开的那一刻”都能以高标准进行。
他说,他来到中国的目的,是想把自己对冰球的认知传递给项目里的每一个人。“让我非常欣慰的是,冰球项目的同事们是真的想要了解关于赛事与项目的所有细节,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愉快的挑战。”
冰球比赛的另一个场馆是五棵松体育中心,这也意味着相关器材要在两个场馆之间移交与搬运,这一部分,是五棵松体育中心物流经理张帆和她所在团队的工作。
“就像一颗螺丝。”张帆说,“物流不是一份台前的工作,常常是等别人下班了,去换桌子,去运护具,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努力。”
“但能够让赛事顺利进行,都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张帆说,大家的工作内容不一,但目标一致,就是为了在这次测试活动中能够去多测试一点,多思考一点。
物流团队涉及物流服务、采购与资产管理三大块工作,此次测试各个部门出动,也给了团队实战演练的机会,以转运为例,在本次测试中,物流团队需要在调入调出场馆之间与体育、安保等多个部门同时对接沟通。令张帆开心的是,目前的几次转运都进行得很顺利。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执笔记者:郑直;参与记者:董意行、赵建通、周欣、丁文娴、张骁、黄昕欣、夏子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