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身居小城,还是异乡游子,因为共同的“旅顺记忆”成为群友,品咂家乡故事,诉说乡情乡恋
文 本报记者 周媛 图 张大维
上周,我市著名作家素素登上央视七套的电视专题片,向社会呼吁关注旅顺口文化遗产保护。在一个有500名群友、名为“2019旅顺故事新编”的微信群里,这个话题一时间也引发热议,尽管大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对小城旅顺的如数家珍、密切关注和由衷热爱却溢于言表——这个群里的成员绝大多数有在旅顺生活的经历,有的已经移居他乡异国,承载了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小城,因为有着群友们共同的温暖记忆,成为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创建这个微信群的,是在旅顺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的邹祁。70后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旅顺人——父母都是军人,因为驻军而扎根小城。从幼儿园到读书,再到机关工作,邹祁的履历几乎没有离开过旅顺。儿时,在太阳沟、老旅顺的街道公园、房前屋后玩耍淘气,那些默默无言却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事件的建筑和遗址,随着他的年龄增长渐渐成为无字课本和露天教室——从兴趣到钻研,邹祁把旅顺地理以及与旅顺地理有关的半部近代史嚼了个稀烂。这个理工男,四年前还是旅顺工业局的管理干部,因为在“讲述旅顺故事”方面有了点名气,调到现在的单位任办公室主任,真正实现了兴趣和工作的高度统一。
“2019旅顺故事新编”群是邹祁在今年1月2日创建的,他在群里被昵称“老帅”。邹祁记忆力过人,“小学老师曾认为我能去搞高精尖”,他笑称,“我这就是传说中的外路精神吧,用正地方不考上北大了”?十年前,邹祁开始在旅顺最有影响力的本地网站上发表关于旅顺历史的点点滴滴,受到网友的高度好评,一度成为本土网红。后来,他身边逐渐聚拢了一些同好,开展户外活动,走遍旅顺的各种遗址。在邹祁看来,旅顺的故事太丰厚也太有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淡出人们的记忆,实在是一种城市历史文化的损失。于是,他想利用新的媒体形式宣传旅顺风貌,传承旅顺故事。
“2019旅顺故事新编”的群友,邹祁多数认识,做旅游和文化方面的人比较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人有在旅顺生活的经历,“旅顺记忆”成为群友们的情感纽带。邹祁制定了非常严谨的群规,偶尔会礼貌地提醒越界的群友“守规矩”。邹祁是这个群当仁不让的主讲人,每周,他在工余时间拿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以《传奇太阳沟》为蓝本,分门别类地梳理讲述旅顺文化名人、老建筑、战争遗址、古今轶事。讲述中,邹祁的语气从容平缓,娓娓道来中,间或有些冷幽默,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典故轶事他了如指掌、信手拈来。
讲得精彩,却绝非信口开河哗众取宠,相反,时间、人物、事件,都相当严谨——“这个群里有高人”,邹祁说。每个主题讲完,群友们即自发展开热烈讨论,有的群友身在异国,但是不放过在国外报章文献中旅顺的任何蛛丝马迹,不时在群里抛出鲜为人知的史料、图片。有的群友则在邹祁讲述的基础上,补充属于个人的“旅顺口述历史”。
每讲完一个主题,群友们回味其间,意犹未尽。有位群友发了一段怀旧音乐,说,这刚好是他在群里的心理写照:“离开小城多年的游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漫步在太阳沟的大街上,看着眼前的一切,找寻小时候的影子……”
小寒时节,窗外北风清冽,微信群里却温润如春——岁末多寒意 心暖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