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11

以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创新

2025年05月12日

汪明峰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的内在要求。

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在契合

高校思政课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资源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奋斗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高度契合。红色资源中的革命遗址以及各种博物馆、纪念馆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育场所,通过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容与现实意义,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进一步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红色资源通过红色文物、革命遗址等物质载体为高校思政课的抽象理论提供具象支撑,教师通过历史事件和革命事件的沉浸式现场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实效化,在情境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革命的艰辛与不易,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现实参与。红色资源的历史事件蕴含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学生在参观学习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项目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红色资源的文化魅力。学生能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未来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红色资源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

在实体场域教学方面,通过开展红色资源的实践研学以及建立红色教育基地,改变了传统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教学实践过程的现实感和参与性。在虚拟空间教学方面,实现红色资源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发现代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媒体场景,使数字技术能够在教学的多样性、创新性以及适应性方面发挥效用,使学生身临其境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在参与式教学方面,根据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对红色资源的认知情况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一方面,红色资源能够提升学生认知,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够增强学生融入红色资源的参与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红色教育基地,体验家乡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与红色场馆开展项目研究,在项目实践中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另一方面,红色资源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融入红色资源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学习效果。开展红色基因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考核结果评价方面,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不仅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对学生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一方面,在传统的期末考试、论文写作、平时成绩的考核之外增强学生的实践参与和情感认同,设计红色文化实践成长手册,设置红色志愿服务时长等量化指标,记录学生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转化的全过程,由此反映出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在合理指标评估体系基础上引入同伴评价、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全面评价的思政课学习理路,建立学生、教师和教学主管单位共同参与的评价反馈机制,为教学环节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

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创新

形成红色资源的教学评估机制。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短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长期的教学培养理念,目的是实现红色基因始终伴随学生的成长。通过构建包含理论学习的认知提升度、心理测评的情感共鸣度、实践追踪的行为外化度三维评估模型,实现教学反馈闭环。一方面,通过大学期间的理论教学将红色资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在招生和就业环节同样形成红色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全方位教育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思考,测评学生的观点想法,让学生发挥潜能表达情感,由此实现学生能力的发挥,形成学生情感共鸣的个性化培养。同时,要建立动态的实践行为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行为外化的评价反馈,实现高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的全面掌握,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创新,本质上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育人智慧这一过程的创造性转化,这需要思政课教师以大历史观重构教学叙事,以新传播思维革新教学方法,最终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与创新发展。高校要继续丰富红色资源教学实践,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夯实思政课教学基础,利用数字技术推进红色资源传播,强化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成效,构建更加开放共享的红色教育生态系统。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L24BSZ013)理论成果。

(作者系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