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之美在于山海,更在于人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 摄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晓帆 王春燕
刘蕴哲 杨旭 张轶
天地有大美,人间有至善。
春意盎然的时节,周末,大连东港商务区海边的木栈道上,人们或拾阶而坐,悠闲地晒着太阳;或倚靠在栏杆上,眺望蔚蓝的大海……海天之间,不时有海鸥欢快地飞过。
大连的美好,大连人的幸福,就这样写在城市素常的每一天。
这样的美好与幸福,是自然禀赋与人文因子的底蕴使然,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经年引领与滋养的努力成就。
从2005年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到2025年摘得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大连在20年间创造了一个传奇,这个传奇是城市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和谐共进的时代画卷,这个传奇是大连人由内而外向往美好成为美好的群体特征,这个传奇,更是从文明城市建设到涵养城市文明的“大连实践”。
一句质朴的“大连人有素质”
彰显了大连人文明行为的自动自发
2024年6月25日,时隔五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第八次“牵手”大连。论坛负责人感慨大连“每年都有新变化,城市更美丽”,用“完美”定义大连市给予论坛的大力支持和周到保障,更对大连人的热情好客致以敬意。
这份敬意也同样来自很多的外地朋友。“大连人有素质”,是这些外地朋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虽质朴,却掷地有声,因为质朴的背后是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瞬间——
每到三月,黄河路上的黄河桥公交站都被网友称为“最美公交站”,但是这个最美,不仅因为这里的桃树浪漫地绽放出粉色白色的花朵,更因为花瓣飘落的站台上,乘客们自觉排起长队安静候车的美景,与花影春色如此相得益彰;网友@达利安之眼开车经过老虎滩,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收获了一个郑重的礼谢,视频引发几百条留言,其中“你礼让,他回礼,一场素质的相遇”赢得了最多点赞;虽然已经过去六个多月,但抖音博主@大连(随手拍)的作品下仍有网友跑来确认,“你就是新华社报道的那位网红?是你在下雪天跳进冰海里救了个人?”这位正能量的大连小伙儿特意将自己的一条留言置顶:“对,我就是万千大连青年之一!”
登山家大刘每登顶一座雪山,都会在峰顶展示写有“大连人”三个字的旗帜。三年前,大刘与几名市民一起,冲向一辆在交通事故中起火的汽车,将被困人员救出;再早些时候,他与一名70岁的冬泳爱好者配合,从冰海里救出一名被渔船螺旋桨打伤的女子……在大刘看来,大连人身上就是有那么一股不惧困难、仗义出手的劲儿。这种劲儿,让大连人如此可敬可爱。向善向美的追求融入了大连人的内心、进而成为一种自动自发,并衍生出更加广泛的影响,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谈到大连的城市特质时曾经感慨地说:“大连人对城市的热爱是从内到外的,这在国内其他城市并不容易见到。这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不仅是赞美、欣赏,还有感激之情,这说明他们是文化最好的参与者、受益者。大连绝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可以被混同于其他城市的城市,而这种不混同当中,一定包含着较多的称赞,而这种称赞又一定不包含虚假的东西。这非常了不起。”
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折射出文明大连的另一种生态样貌
自然是文明的摇篮。生态学者赵序茅有言:“人与动物的距离,是衡量生态文明的标尺。”动物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喜欢亲近的人往往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尊重,这样的人往往也最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文明大连的生态样貌,在城市温馨地呈现着。
摄影师马天旭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称作“寻鹿摄影师”。在他的镜头下,被网友们称作“林间精灵”的大连梅花鹿总能引起线上线下的火热追捧,“滨海鹿”“城堡鹿”,大家欢乐地变换着昵称,并在留言中表达着内心的感动与震撼:
“太美了,感觉只有在童话故事里能看到。欢迎大家多来大连旅游呀!”
“经常见小鹿,摄影师镜头下太美了,必须分享,大连生态环境真好,没有之一。”
“恋爱,成家,养育后代,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
“这一刻,心静了,也暗生欢喜。”
作品感动了无数市民与网友的马天旭,自己也被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动着:“在这期间我也结识了很多致力于保护鹿群的市民和志愿者,了解了更多大连梅花鹿的故事,非常感动。就这样,我只要有空就去拜访它们,从山林翠绿一直拍到下雪,再拍到下一个山花遍野、鹿茸角化……我希望更多人通过我的作品了解、爱上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大连。”
唐代诗人白居易“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在大连也有着现代版的生动实践。一场持续了42年的候鸟保卫战于2022年落幕,老铁山实现了鸟网清零。2024年7月26日,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正式入列世界自然遗产。国际专家曾这样评价:“这里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中唯一一个最原始的、受人为干扰最少的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地。”大连向全世界递交了一份优异的“生态答卷”,飞跃蛇岛—老铁山的每一只候鸟,都是大连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者。
还有复州湾里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海豹,在大连人为其营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衍生息;还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大连庄河的形人坨是黑脸琵鹭台湾种群迁徙到大陆的唯一繁殖地。2006年,大连市在黑脸琵鹭繁殖地成立了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
早在2001年,大连就是亚洲第二、中国首个“全球环境500佳”城市。2024年,大连市全年收获319个蓝天,连续七年全年蓝天数突破300天;全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99.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清新的空气,越来越美的环境,让大连连续上榜中国十大“美好宜居”城市。2024年,大连还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驰而不息载体多样的文明实践
提升着大连的文化内涵与城市软实力
今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党委、政府的龙头工程、人民满意的幸福工程、助力基层治理的系统工程。建立市区两级领导“帮包”、部门联席会议、互学互查互评等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
文明实践源于高位统筹部署。早从2005年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甚至更早些时候起,大连就坚持高起点高站位谋划,从工作机制的创立与落实,到法规制度的完备与完善;从督导检查的常态化,到定期测评的专业化;从营商环境的优化,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从品牌项目的创新推进,到“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工作一项项落实,困难一点点攻克,变化时时在发生。率先在全省修订市民文明公约:推动《大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大连市志愿服务条例》等一批配套保障措施相继出台,深入推动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公序良俗转化为社会法规准则和市民共识习惯。
文明实践提升着城市的治理能力。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补齐城市文明短板、增进民生福祉的务实之举。“你想租和合大院的房子?必须等!”当《法治日报》记者在中山区老虎滩街道中心社区采访时,对这样的回答感到十分困惑,是什么让这处曾经脏乱差的弃管楼院变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原来是王秋萍等“十三姐妹”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成立了党支部,组建了三个委员会,分别解决“谁来管”“管什么”和“谁来监督”的问题,用“合力合作”实现了“和睦和谐”,也因此有了个好听的名字:和合大院。如今,和合大院模式已经在全市推广,不仅为百姓提供了生活便利,更成为盛载情感的精神家园。
文明实践时刻把百姓幸福感放在首位。大连市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最直观的证明是数字——大连连续多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近90%,“暖房子”、棚户区改造、供暖保障、天然气置换等一批老百姓期盼的民生实事取得实效,近三年累计完成49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惠及29.26万户;新建口袋公园361个;新增机动车道路停车泊位4.8万个,非机动车停车泊位1.2万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20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自然屯通油路。
文明实践更时不时让人“心动”。中山区桃源桥下,有一个被网友称作“最文艺”的市场。这处市场每个摊位的商户名都是一幅书法作品,行楷隶草,280个摊位集合了大连百余位书法家的功力。“书法市场”一度刷屏社交媒体,成为大连人有文化有面子,讲究生活品质的鲜活例证。不仅如此,桃源农贸市场还是一个智慧化程度极高的市场,前端有智能电子秤,后端则是从产地到价格到食品安全的全链条智慧销售系统。小市场连着大民生,更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文明实践更以文化滋养让美好唾手可得。大连城市音乐馆、沙河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播撒中华文明的种子;读书节每年4月全城飘香;26处城市书房23个文化驿站年接待读者近百万人次,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340余场;“文化有约”创办近十年,国学、古诗词、新媒体等课程服务市民超15万人次;文博馆、美术馆、创意空间不断推出高水平展览,樱桃节、啤酒节、海鲜节、沙滩节、赏槐会、服博会……四季皆有国际性节庆活动;还有人气爆棚的足球赛事,连超、中超、中体联,蓝色海洋沸腾着大连的精气神;全年33场明星演唱会和音乐节,市民游客过足高品质视听瘾……大连的每一方寸,皆热辣滚烫,是人间烟火,更是幸福治愈。
文明实践的丰富活动让大连热起来动起来。“爱大连,行动起来”让大连人纷纷化身“安全员”,开车不鸣笛,车辆不乱停,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自觉做起“宣传员”,拍美景,荐美食,发攻略,网络冲浪,为家乡代言;当上“清洁员”,爱护公园广场的草坪如同爱护自家客厅,每个周末都有志愿者到滨海路到海边“搜寻”垃圾;志愿者在景区景点化身“导游员”“服务员”,为市民游客参谋指路,引导行人看灯过马路,介绍热门打卡地,讲解历史典故,劝导不文明行为。
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好群体
引领着无数城中人紧紧跟随逐光而行
如果说凡人善举如同浩瀚星河,那些闪耀在全国文明典范光荣榜中的名字,则是属于大连的璀璨星辰。
20年间,大连分别有一个集体和一名个人获评全国“时代楷模”,10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7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全国“时代楷模”曲建武,受邀参加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时代楷模”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对该群体中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位同志壮烈牺牲作出重要指示,称赞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
还有44年间为青少年做了两千多场报告的退休老将军李光祥;让“我是志愿者”口号响彻全国的中国好人王官升;24小时待机、随时为居民服务的社区好书记郭志英……英模称号不仅仅是个体荣誉,更代表着这座城市对真善美的坚守和选择。一个个典型就像一座座丰碑,构成了大连人的精神高度。
优秀的榜样,成为引领城市文明风尚的推动力量。大连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全市选树各级道德模范、各级身边好人,每年开展70多场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他们的好人好事在社区、村镇、企业、学校、机关、军营等城乡基层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人从中汲取养分,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大连的101万志愿者以“红马甲”“蓝马甲”“小红帽”“小喇叭”的形态,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或协助维护交通秩序或引导垃圾分类,或清除外来有害物种或护海净滩;在各类应急、救灾一线,他们冲锋在前、勇敢逆行,像盏盏明灯,让无力者有力,令悲观者前行。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相宜
推动着城市发展的双轮驱动双丰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大连始终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始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进步。
大连锚定“两先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勇于争先、率先突破,当好三年行动决战决胜“跳高队”,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
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大连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并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
今年一季度,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社零额增长 9%,外贸进出口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4%……一系列数据跑出“上扬曲线”,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数智赋能、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迭代焕新。大连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石化、装备制造、汽车、消费品工业等产业改造提升。绿色石化向精细化工等价值链高端迈进,绿色石化、工业母机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装备领域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全球最大集装箱船用曲轴打破国外垄断;国内首台氢燃料电池轨道机车成功交付;通用技术大连机床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深入推进技术改造,攻克高精度卧式加工产品直驱轴稳定轴技术等多项行业难题。
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市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占钒电池全球市场的60%,电解液材料销售占全球市场的90%……产业千帆竞,发展势如虹。2024年,大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数字经济走深走实,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纳入国家重大项目。低空经济稳步推进,三年行动方案发布,11条政策举措出台,低空飞行安全管理形成规范。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绿色氢基能源形成完整产业链,“沈大氢能高速走廊”纳入全国规划,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加快建设。
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线,大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批高精尖人才加速集聚,一批高能级平台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企业创新主体活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事业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跃升。
英歌石科学城开城,创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管委会+公司”治理模式,8家国家级科创平台、千余名科技人才入驻,辽宁滨海、黄海实验室和大连凌水湾实验室投入使用。大连市工业软件创新发展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投入运营,科创基础更加坚实。2024年实施“揭榜挂帅”、攻关项目58项,新材料、清洁能源、高铁轴承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6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21%,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4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8.7%……
大连倾力打造蓝色引擎,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海洋产业蓄势发展。2024年,高技术船舶集群化推进,单舱世界最大LNG燃料舱填补国内空白,全球首艘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船、全国首艘无人驾驶船舶成功交付。海洋新能源加快开发,全省首个渔光互补示范项目并网发电,庄河海上风电项目投产。海洋渔业向深海集约高端转型,新建深水重力式网箱96个,深远海智能养殖渔旅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达32个、居全国首位。
时代向前、步履不停,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大连经济总量和规模的跃升,更重要的是城市具备了支撑经济总量持续提升的现代产业体系、良好的制度环境、宜居的生活环境和优良的城市治理能力。20年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不断提升着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最终的目的是让大连的老百姓生活在这座城市充满幸福感、获得感。2024年秋季,全市5.7万名小学新生家长体验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温度,登录大连政务服务网,即可一次性完成“报名、申请、入学”全流程,被国务院办公厅列入“高效办成一件事”经验做法;大连在全国首创“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评价指标体系,率先上线医保药品“比价神器”,率先实现临时异地就医“自动备案”、大学生住院“无异地”;在东北第一个启动保障性住房配售;在辽宁是唯一的全国绿色出行达标城市;市民出门5分钟就能到社区、快递驿站、公交车站,10分钟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周边,商超、早夜市应有尽有……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大连以惠民利民便民为宗旨,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感到舒适、舒心、舒畅。
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大连以文明之火点亮城市品质之光。大连的软实力,就在那一句句文明用语中,在一次次的斑马线让行中,在不踏入草坪的文明行为中,在志愿服务的奉献中,在城市管理的精细中……
因为热爱,所以奔赴;因为坚持,所以付出;因为美好,所以心动。“你永远可以相信大连”,网络上流行的这句话,是网民写给大连的最佳颁奖词。
山海不语,大地含芳。文明的种子,早已在大连扎根、生长,蓬勃出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百姓、造福人民。大连将持续不断锚定建设“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的文明城市,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为大连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奋力谱写“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