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农技专家支招防范持续强降雨天气

科学应对强降雨天气 筑牢农业生产“安全堤”

2025年07月07日

本报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李小华)近日,大连地区遭遇连续强降雨天气,虽然尚未对我市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灾害,但部分地区农田出现渍涝、果树根系受损、水产养殖水体盐度骤降等问题,对农业生产构成严峻挑战。针对强降雨引发的各类农业风险,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局紧急组织农技、果树、水产等领域专家,结合我市农业生产特点,发布针对性防范应对措施,指导农户科学防护,最大限度降低强降雨可能带来的灾害损失。

连续降雨导致的土壤过湿和田间积水,是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的主要威胁,易引发根系缺氧、倒伏及病害滋生。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粮油作物专家强调,大田作物防护的核心是快排、防倒、控病。“田间积水超过24小时,作物根系就可能受损,必须第一时间疏通排水系统。”专家建议,农户须立即检查田间垄沟、腰沟、围沟“三沟”是否畅通,对堵塞处及时清理,确保积水快速排出;地势低洼地块可启用抽水泵强制排水,确保24小时内排除地表积水。同时,须密切关注大豆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等雨后高发病害。对出现倒伏的作物,若茎秆未折断,可轻轻扶起并培土固定,减少减产损失。

大连大樱桃作为特色林果代表,其根系浅、怕涝、喜透气的特性使其对连续降雨更为敏感。果树专家指出,强降雨后大樱桃树易面临烂根、裂果、病虫害三重风险,须分步骤精准应对。排水防涝是首要任务。专家建议,果园须快速疏通排水系统,对单株积水树体,可在根系外围挖3到4条深30~40厘米的放射状浅沟,加速水分蒸发。积水排干后及时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透气性,避免根系缺氧腐烂。针对结果期果树,须重点防范裂果。要疏剪过密枝条改善通风,减少果实表面湿润时间。高湿环境易诱发根腐病、细菌性穿孔病,病虫害防控同样关键。

部分水产养殖特别是海参养殖区因连续降雨面临海水盐度骤降的“淡雨”危害。据了解,海参作为狭盐性生物,盐度低于一定比例时容易出现摄食停滞、免疫力下降,甚至“化皮”死亡。水产专家强调,海参养殖防护须围绕盐度调控、水质改良、疾病预防展开。实时监测盐度是防灾的基础,建议每2~4小时测量一次,尤其关注表层与底层水的盐度差异。据专家介绍,淡水密度低易在表层聚集形成盐度分层,养殖户可开启表层排水口,排出表层低盐水,逐步提升整体盐度;若盐度持续低于25‰,须引入外海高盐海水,每次提升1‰~2‰,24小时波动不超5‰,极端情况下可泼撒食品级海盐应急增盐。同时,须强化抗应激管理,改良底质,避免池底有毒物质积累。盐度稳定后,通过及时消毒水体、增强海参免疫力等措施,严防“化皮病”等继发疾病。

相关农技专家表示,强降雨天气下,农业防灾须坚持预防为主、快速响应。农户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清理排水系统、检修农机设备;对低洼地块、易涝果园、海参养殖区,可提前搭建临时挡雨设施,减少灾害影响。从长期看,须持续升级农业基础设施:大田作物区完善“三沟”配套,露地大樱桃果园搭建防雨棚和遮阴网双重“保护伞”,海参养殖区建设高盐度调节池和分层排水系统。通过科学防控和设施升级,可显著提升农业抗灾能力,确保汛期农业生产安全稳定。

目前,我市相关农技专家已分赴各涉农区县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户开展排涝、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少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