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迎霞〛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张文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密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表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兴业、以文营商、以文兴城,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坚持以人为本
锚定人民的更高层次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人文经济学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优先性,遵循了唯物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逻辑,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阐明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经济发展应回到“人”本身。
坚持以人为本,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锚定人民的更高层次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既标注了增进民生福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蕴藏着消费的新场域和新动能。因此,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把准人民群众需求侧的脉搏律动,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双向奔赴”。比如,近年来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适应消费者对红色旅游从传统观光旅游向体验式、互动式旅游的转变,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教育价值、文化深度和情感体验,才能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以文兴业
发挥文化软实力的硬支撑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产业兴旺的“强引擎”。纵观人类历史,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任何社会经济发展的背后,都蕴藏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因素。人文经济学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和文化之间决定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的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了文化和经济交融共生、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
坚持以文兴业,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对产业发展的硬支撑作用。善于将更多文化内涵、文化要素融入产业发展之中,赋予产业更加深厚的人文价值,创造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进而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经济学的苏州样本是“文化经济化”的生动诠释。仅以苏州丝绸博物馆藏文物为例来看,近年来,该馆以馆藏丝绸纹样作为数字要素,推动丝绸纹样转化活化,拓展纹样跨界融合。截至2024年,已开发15套丝绸纹样授权图库,完成9批次跨界联名产品授权、14大类140小类商标及著作权登记注册,生产30余款文创产品。把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丝绸文物唤醒,让古老的丝绸纹样活化赋能产业,在文化与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以文兴业,苏州样本以人文经济学的创新实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开拓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坚持以文营商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软实力,也是影响市场经济活力和经营主体动力的关键因素。营商环境好,企业经营主体投资意愿就会更强、内生动力就更足,经济发展也必将更有活力。但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是影响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经济从来不是孤立的。经济活动场所也是其他实体——文化、社会、政治——的安身之地,其他实体不断向经济渗透,以便推进或者阻碍经济的发展”。当前,如何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能够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肥沃土壤尤为重要。
坚持以文营商,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营商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熔铸的智慧结晶,内蕴着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淬炼生成的宝贵财富,是激励人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精神文明成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并用好用活各地禀赋独特的先进文化,发挥文化在涵养优质营商环境方面的独特作用,以文化“软实力”塑造营商“软环境”,让文化成为投资环境的名片。大连是一座有着厚重底蕴的文化城市,要让文化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永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支撑。
坚持以文兴城
激活城市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坚持以文兴城,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充分挖掘并深度激活城市文化资源。近年来,从因英歌舞火爆“出圈”的汕头到游客慕名前来体验浪漫簪花的泉州,从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延安到湖南“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享誉全国,城市频频“出圈”的背后,都有向内深耕并顺应时代发展的守正创新,都是用独特的文化擦亮城市名片,为城市注入更多新活力、更多发展新动能。在“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的文化游盛行之际,乘着“博物馆热”“研学热”的东风,大连也要切实保护好、挖掘好、活化好城市的文化资源,让文化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升级拓展大连博物馆集群研学精品线路,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研学线路,持续打造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让“百年东关”以“老街区+新业态”模式成为文旅消费新“顶流”。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2023年度课题: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L24BSZ051)成果。
(作者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