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郭斌选自《学习时报》
人才的吸引与涌入。年轻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新兴城市若想形成对青年人才的磁吸效应,需在生活成本竞争力与事业机会供给间寻求平衡。当前许多城市通过鼓励创新创业等政策,引导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集群发展,既培育了技术密集型且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产业土壤,也给青年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回报。这种技术密集型产业生态的形成,不仅能创造出跨行业渗透的创新机会,更能催生出对失败与试错的宽容文化的形成。当城市能同时满足职业成长多元性与风险承受弹性时,创新活力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形成可持续的人才涌入。
构建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技术创新在市场化和产业化当中一直存在着两个需要破解的难题:技术与市场的融合,以及效率与灵活性的悖论。这要求技术创新不仅要发展技术本身,还需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并解决成本和品质稳定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依靠企业自身,还需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大公司往往因资源充裕、经验丰富和管理体系完善,在创新上效率高但灵活性不足;相反,小企业灵活性高但资源有限。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大小企业并存,可以互补形成兼具效率与灵活性的整体。完善的产业基底、多元金融支持、分层服务网络与创新文化的融合,是激发城市创新活力的关键要素。
高校应成为知识生产的策源地与人才培育的摇篮。其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为科技创业企业输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其次,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埋下未来创业的种子;最后,凭借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为技术创新和思想碰撞提供肥沃的土壤。
持续而系统的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城市管理者通过实施长期性的创新创业支持计划,能够有效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动能,形成青年人才与产业需求的良性互动。比如,杭州连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力。同时明确提出要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城,并成功跻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列。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可以进一步突破制度性障碍,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政策试验空间。这种系统的政策组合拳,构成了城市创新生态建设的制度性保障,最终有利于实现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