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现代化

2025年07月07日

〚杨佚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网络舆论生态治理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不仅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凭借其数据监测、情感分析、拟人互动等技术优势助力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全过程,探索提升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效能的优化路径,切实推进网络舆论生态秩序重构,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人机协同”完善网络舆论生态多元治理格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智能交互、深度学习、高度拟人等技术优势促使网络信息实现“人机共生”,“机器”日益呈现出超越工具属性的主体化倾向,以“人”为主体的传统网络舆论生态治理范式被逐渐消解。要始终坚持“人”在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把关—企业尽责—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提升党委在信息化条件下对网络舆论治理形势的判断力。发挥政府把关职能,制定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规划,规范其准入范围与应用界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同网络空间综合治理目标相适配。强化企业责任意识,既需科创企业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算法设计、模型优化、数据训练过程中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又需媒体平台在信息发布、内容审核、运营监管中防范化解网络舆论风险。提升网民数字素养,需充分利用通识教育、网络科普、社区宣传等渠道,普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与潜在风险,不断加强公众在用网治网中的积极作用。

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舆论生态内容治理方向。在网络内容治理上,要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构建以主流价值为核心的算法模型、丰富主流文化数字化表达、拓展主流舆论智能传播渠道,将抽象的主流意识形态还原至具体的历史背景、生活情境与文化语境,提升主流内容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构建以主流价值为核心的算法模型,旨在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设计嵌入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中,并选择蕴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数据信息进行模型训练,从内容生成维度实现源头防范。丰富主流文化数字化表达,依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聚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将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赋予数字生命,从内容表达维度实现形式创新。拓展主流舆论智能传播渠道,意在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促使广大用户在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自主搜索、对话互动时,能够精准推送主流信息,从内容传播维度实现过程管控。

技术创新助推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工具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数字技术,能够以全方位数据监测、自动化信息处理、细粒度情感分析、差异化内容生产、拟人化互动问答等鲜明技术优势赋能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在算法设计上,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要坚持自立自强,以完成负面舆情监测、舆论引导决策等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目标为导向进行开发设计,同时积极推进算法模型开源,在技术共享共进中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与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需求的深度契合。在算力优化上,既要坚持自主研发,推动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等硬件设备实现升级换代,也要持续推进模型架构创新间接赋能,以“软技术”突破“硬约束”,打破依靠算力堆叠的“大力出奇迹”思维定式。在数据训练上,强化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前置意识,将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数据权重增加,以防范数据价值观偏移、抵御意识形态渗透,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更加精准、有效、安全地助力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现代化。

科技向上向善重塑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共识。作为引领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新兴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的伟大创造,无论是推进科技成果普惠共享还是防范化解潜在技术风险,都需要各个国家具有大局观念、全球视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研发、应用、治理的进程中,我国始终秉持科技向上向善、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在与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中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在助力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可能诱发的意识形态风险、文化安全风险等,我国始终致力于促成国家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积极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技术优势发挥在正向内容的生成、触达与转化上,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重塑网络舆论生态秩序,打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生态。

健全制度机制保障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效能提升。健全的制度机制是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全过程、助力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从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隐私保护等方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预期影响效果、潜在风险挑战进行分析评估,分领域、分类别、分级别地划定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范围与程度,设置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红线。逐步完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实现从舆论主体、信息内容到平台载体、空间环境的治理对象全面覆盖,推进从舆情监测预警、负面舆论引导到效果监督反馈的治理流程全线贯通,在动态平衡中筑牢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防线。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