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蒸下煮”模式开启

中医教你安然度夏的智慧

2025年07月10日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

随着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盛夏正式登场,天气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医生赵妍妍说,小暑时节,热浪虽盛,但养生仍有道。记住防暑、养心、健脾、避湿的总原则,从饮食、起居、运动等多个方面做好养生保健,就能在炎炎夏日保持身体的平衡与舒适,安然度过夏天。顺应天时,把握“清、补、通”的原则——饮食清淡解暑湿,适当温补养阳气,运动导引疏通气机,穴位按摩调和脏腑,便是安然度夏的智慧。

小暑:湿热交织的“三伏”前哨

小暑节气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高温高湿,“上蒸下煮”。此时气温持续攀升,地表积蓄的热量不断释放,加上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大,形成了典型的“暑多挟湿”气候。人体如同置身于蒸笼之中,汗液难以畅快蒸发,闷热感尤为明显。二是三伏将至,正是养阳关键期。小暑过后不久就将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三伏天”,中医强调“春夏养阳”,此时正是为身体储备阳气、提升抵抗力的重要准备阶段,以应对酷暑对元气的消耗。面对这样的气候特点,养生核心在于清热解暑、健脾祛湿、顾护心阳。

饮食调养:清补祛湿,以食解暑

绿豆当先,清热解暑湿。绿豆性凉,味甘,是夏季清热的明星食材。它不仅能有效解暑,更能利水消肿,帮助排出体内湿气。推荐食用绿豆陈皮糖水(绿豆+陈皮+适量冰糖)或绿豆百合粥,陈皮理气健脾,增强祛湿效果,百合清心安神,缓解暑热带来的烦躁。

多吃“清热利湿”食物。绿豆、冬瓜、丝瓜、黄瓜、苦瓜、荷叶、薏米、赤小豆、莲子、西瓜(适量)等。它们就像体内的“小风扇”和“除湿机”,不仅能清热解暑,还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消化。

苦味清心,健脾增食欲。“苦夏”常让人食欲不振。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芯、莴笋等,能清热泻火、解暑除烦、清心醒脑。

导引养生:动静结合,疏通气机

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此式通过柔和缓慢的侧屈、旋转脊柱动作,配合深长呼吸,能有效疏通心经、心包经,引火下行。特别适合缓解小暑时节心火旺导致的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小便短赤等症状。动作要点在于放松、以腰为轴带动躯干画弧线,幅度由小到大,感受脊柱的拉伸与内在气机的流动。

晨起散步,生发阳气。清晨5时至7时,自然界阳气生发,人体气血流注大肠经。此时在空气清新的公园、林荫道进行舒缓散步20分钟至30分钟,轻微出汗即可。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津。散步能鼓舞体内阳气升发,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肠道蠕动,为一整天注入活力。

午间静养,养心宁神。中午11时至13时是心经当令,气血最旺,也是一天中阳气最盛之时。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短时静养(午休或静坐)15分钟至30分钟,能有效养护心气、潜降心火,缓解疲劳,避免午后困倦,提高下午工作效率。

自我经络穴位保健:随手可及的养生妙招

内关穴,养心护胃之要穴。位于手腕内侧,腕横纹上2寸(约三横指),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用拇指指腹按揉内关穴,力度适中,以感觉酸胀为度。每次3分钟至5分钟,左右交替。可以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宁心安神;可以缓解胸闷、心悸、心慌;也可以改善暑湿或饮食不当引起的恶心、呕吐、胃脘不适。还能安神助眠,晕车、心悸不适时也可按压。

足三里穴,强壮脾胃,祛湿扶正。位于外膝眼下3寸(约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用拇指或中指指腹用力点按或按揉,力度可稍重,以产生明显酸胀感甚至向下传导为宜。每次3分钟至5分钟,两侧交替进行。可以健脾和胃、调理气血、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堪称“长寿穴”。能强健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增强免疫力;促进气血运行,帮助祛除湿气。

委中穴,舒筋通络,泄暑热湿毒。位于膝盖后方,腘横纹中点(膝盖后侧横纹正中央)。可采取坐位,用双手拇指同时点按两侧委中穴,或用空拳轻轻叩击腘窝区域,每次2分钟至3分钟。力度适中,以感觉酸胀为度,至微微泛红效果亦佳(俗称“拍打腘窝”)。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重要的“排毒”通道。能舒筋活络、清热解毒、祛湿通淋。可缓解腰背疼痛、腿部酸胀乏力;促进下肢气血循环,帮助排出体内湿浊热毒;改善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