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疯长,品种难辨,致命高发季来了!

2025年07月10日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

近期,大连气温升高,雨水频繁,这种高温潮湿的环境特别有利于各种野生菌类的生长,也是野生有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时期,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可致肝肾功能损害,甚至死亡。大连市卫生健康委提醒,不采、不食野生蘑菇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勿在农贸市场、路边摊贩购买来源不明、辨识不清种类的野生蘑菇,自制野生蘑菇冻品、干品同样高风险。

吃了半盘毒蘑菇,ICU里住7天

“应该是好蘑菇里混进了一两个毒蘑菇,但它们真的是太像了,难以分辨,以后再也不敢吃了。”汪女士就是一个毒蘑菇受害者,为此她在ICU里住了7天。去年她在雨后散步时,采了一些蘑菇炒着吃,当时只吃了半盘。几个小时后开始恶心呕吐,不断跑厕所,最后几乎是水样便。到医院做了相关检查,提示肝损害及肾损害,在市三院会诊后收入ICU进一步治疗。医生拿来了野蘑菇中毒防治手册,趁着汪女士意识清醒请她仔细辨认,她看着图册上的灰花纹鹅膏和隐花青鹅膏犹豫不定。由于某些剧毒鹅膏与可食鹅膏外观长得非常相似,很难从外观上来区分哪些是可食鹅膏,哪些是有毒鹅膏。鹅膏是大型真菌的一个大类,近年来发生较严重的蘑菇中毒事件一半以上是鹅膏属物种引起。在ICU里,汪女士接受了床旁血滤、血浆置换和血液灌流,同时进行保肝治疗。7天后,她的肝功能各项指标趋于正常,转入了肾内科继续治疗。

由于野生蘑菇种类繁杂,目前主要由菌类专家根据毒蘑菇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定。但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菌类专家也很难单凭肉眼辨认,需要科学实验来判定。也就是说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地识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作为非专业人员的广大市民,如果仅凭以往经验,如形态、气味、颜色、生长位置、有无虫食、是否流汁等特征来辨识,是很难准确识别毒蘑菇的。

不少市民依然存在以下误区:色彩鲜艳的蘑菇有毒,色彩不鲜艳的蘑菇无毒?错!部分色彩不鲜艳、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如鹅膏类就是剧毒种类;而鸡油菌和红菇种类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与银器、大蒜、生姜等同煮会变黑的蘑菇种类有毒?错!毒蘑菇和银器、大蒜、生姜等接触不会产生反应。掰开蘑菇后有乳汁或变色的有毒?错!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后会流出乳汁,却是美味的食用菌。部分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生蛆或生虫的蘑菇无毒?错!很多剧毒蘑菇成熟后也会生蛆或生虫。

常见的野生毒蘑菇有哪些?

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不同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一种毒蘑菇也可能含有多种毒素,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有所不同。

根据蘑菇中毒临床表现主要分为8种类型,分别是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横纹肌溶解型、溶血型、光敏性皮炎型和混合型。如果食用了多种毒蘑菇,中毒症状可能更为复杂,甚至危及生命。

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率最高的类型——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患者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也有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好转后,不再有任何中毒症状,患者自觉康复,此期一般持续1天至2天,医学上称之为“假愈期”。有1天至2天的“假愈期”,常会让人忽视病情的严重性,导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之后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少数患者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病情严重者可因爆发性肝功能衰竭和/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导致此类中毒的蘑菇品种类型为鹅膏属、环柄菇类和盔孢伞属的一些种类。

野生蘑菇中毒后如何自救

一是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扣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二是立即就医。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如果有剩余蘑菇样品或食用蘑菇图片,请一并携带,可以帮助鉴定毒蘑菇种类及判断中毒类型,实施针对性救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