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地”里长出种粮大户

2025年07月17日

王贵洲 摄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源

大连瓦房店市九龙街道前关村曾有一块没人要的“石头地”。眼瞅着400多亩土地要被荒废,常年在外打工的王冲回到家乡,租下了这块土地,开始了他的创业。

“逆行”

1990年出生的王冲回乡创业时刚30岁出头,返乡后在村里入了党,很想施展拳脚干点事儿,可找来找去,当时村里只有一块遍布石头的田地没有人承租,一直撂着。“接不接这烫手的山芋?”王冲起初很犹豫,“想起小时候,自己曾跟父母一起种过这块地,那时地很好。打听了一下,这块地只要多花点钱,好好收拾,还是会变成良田。”于是,王冲不再犹豫,承包了“石头地”。

“当时我死的心都有了。我跟他说要种这片地,咱全家多年的奋斗全泡汤了。”王冲的妈妈回忆着往事,依然有抱怨。王冲返乡务农父母本就不赞成,老两口都在城里找事做,儿子却执意回家种地,而且还要去种“石头地”。妈妈觉着儿子实在太傻了。

最难的是,当时王冲手里没有那么多钱。承包需要钱、治地养地需要钱、买种子化肥更需要钱。家里亲戚都反对这事儿,所以没法向他们借钱。没办法,王冲跟朋友东拼西凑,少的几千块,多的十几万元,最终凑了六十多万元,支付了土地流转金,购买机耕设备。就这样,一次不顾家人集体反对的“任性逆行”开始了。

信念

接手了“石头地”,治地是第一个难题。父母在城里打工赚家用,王冲在家乡花钱雇人捡石头。除了人工捡石,他还购买了农用车运石,前前后后这些年光是治地、养地的钱就花了十几万。说起这些,王冲妈妈除了心痛还有无奈。她眼里的儿子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犟”。而王冲的“犟”还不只体现在这一点。土地改善初见眉目,决定种什么作物,他心里早已拿定了主意。

“各地各村的年轻人返乡创业,都是首选收益高的经济作物,这小子却要种玉米。”前关村驻村第一书记董善岗说。“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王冲憨厚少言,提起种粮食却头头是道,“国家一直重视粮食安全,跟着党的大政方针走肯定错不了。”

王冲倔强的坚持得到了回报。2022年和2023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王冲的玉米丰产丰收,卖价也不差,再加上利用机耕设备给其他农户翻地、耕地、收割、脱粒赚取的钱,王冲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赚到了“第一桶金”。

未来

《“玉米单产提升”解决方案》《绿色食品(玉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汇编》……王冲办公桌上的几本小册子都画满了横线。知识和科学给了他创业的底气,短短几年时间“农业小白”已经是行家里手。什么地适合什么样的肥,遇到病虫害应该怎么办……如今,乡亲邻居种地时遇到了难题都来找王冲。

2024年,王冲将粮油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亩。今年他还决定要为前关村40个低保户、10个五保户的300多亩耕地提供力所能及的翻、耕、收义务服务。再加上从邻村流转的300多亩土地,王冲的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一下子扩大到1400余亩。“今年我还拿出了一部分土地当作试验田,用玉米大豆套种法,这两种作物根系不同,养分吸收互补,能减少竞争,比单种玉米产量高。”谈起土地和作物,王冲像讲自己孩子一样满是喜悦和期待。

7月,前关村的大地上绿涛翻滚,叶翠苗壮。从“石头地”里种出的粮食大户王冲初心不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就要做那个种粮食的状元!”

■专家说

点赞“逆行”新农人

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智库专家赵宇

“90后”青年王冲的创业故事令人振奋: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返乡,接下无人问津的400亩“石头地”;他直面质疑与资金短缺困境,靠“犟”劲和信念,勇筹资金去“改天换地”;他“离经叛道”,不种经济作物而选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玉米;他相信科技,从农业小白成长为行家里手。终于,天道酬勤,他还清60多万元债务,更赢得人生“第一桶金”。

“90后”青年王冲的创业故事令人欣喜:他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400余亩,并积极引进种植新技术;他致富不忘乡亲,主动为困难户提供义务农机耕种服务;他亲身书写着新时代农民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依靠科技兴农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美丽画卷;他用行动证明了农业大有可为,做“种粮状元”光荣备至,乡村振兴青春有我。如今,这片曾经的“石头地”,正孕育着中国农业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