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跳动,是生命基础的节拍。当这个节拍变得过快、过慢或者没有规律时,很有可能就出现了心律失常的症状。看似寻常的“心乱如麻”,实则是潜藏致命风险的无声威胁。据统计,我国心律失常人数超过2000万,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影响,心律失常人群数量还在快速增加。
让心脏这台“生命的发动机”从不规则地跳动变得规则起来,这就是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心律失常一科的工作日常,也是最大的挑战。科室主任李世军表示,近年来,科室从普通的电生理检查到复杂心律失常综合治疗,从多种先进术式的技术引进到医工交叉的自主创新,始终以开拓进取的精神,走出了一条技术突破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发展之路,在房颤诊疗、左心耳封堵、起搏器植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领域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用仁心仁术为万千心律失常患者筑起生命的防线。 柳毓 邹霞
“心”技术 守护心脏跳动韵律
心律失常属于心脏病的一种,无论是快速性的还是缓慢性的心律失常,都需要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并有针对性地治疗。中心医院心律失常一科在这一领域形成了“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全程管理”的完整闭环,已发展成为一个设备先进、技术一流的学科,临床、教学、科研综合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从基础的起搏器到复杂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从常规的房颤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到尖端的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左心耳介入封堵,技术矩阵几乎覆盖了心律失常诊疗的所有维度,形成了自身的专科特色和技术优势。结构性心脏病也是科室的主攻领域之一。以往像先天性心脏病这样的结构性心脏病,治疗往往需要外科开胸的大手术,如今很多先心病患者在该科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就能有效治疗,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
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容易引起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多种严重并发症,致残率、致死率很高。目前,国内房颤患者已超过1000万人。然而,国内房颤疾病诊疗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知晓率和抗凝治疗率较低。为此,中心医院在大连市率先建立起由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内分泌代谢科、神经介入及神经重症科、心电生理科、急诊医学中心联合组成的房颤中心,由李世军担任中心执行主任。
房颤中心拥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实现了从急诊救治、精准诊断到长期管理的全流程优化,每年开展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及房颤“一站式”治疗等手术的诊疗技术与数量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准。通过对传统的房颤消融技术进行改进,持续性房颤患者术中转复正常心律达40%~50%,三个月随访成功率远超国内平均水平。
近几年来,中心医院房颤中心先后被评选为“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和“CDQI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卓越中心”,同时成为国内两大房颤中心认证体系最高标准单位,有力提高了房颤诊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水平。房颤中心还承担着构建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带动区域基层房颤中心建设的任务,每月高质量上报国家中心平台数据,管理成效位居全国前列。
“心”突破 攻克房颤卒中困局
房颤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左右,死亡风险增加约2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每年约52.5万人的卒中发生与房颤有关。心脏左心房内一个叫左心耳的小窝,在房颤发生时成为产生血栓的“重灾区”,人体大多数血栓都产生于此。房颤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但研究显示,住院期间强化抗凝治疗的患者一年内的停药率高达60%。抗凝药物的副作用是出血,发生率约20%,虽然大部分是小出血,但部分患者常常因为害怕出血而自行停药。
对于那些出血风险高、不能耐受抗凝药或无法坚持规律服药的高危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手术通过腿部微小切口,经血管途径,在左心耳植入一个封堵器,术后三个月后即可实现血管内皮覆盖,血栓也就无法形成。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卒中方面能达到与口服抗凝药物同等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房颤相关血栓栓塞的风险,还能让患者摆脱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的困扰以及长期口服抗凝药出血风险,帮助房颤患者将疾病管理前移,在一些特定房颤人群的治疗及预防中优势明显。
虽然是微创手术,但左心耳封堵术对术者的水平要求极高。李世军主任作为 Watchman左心耳封堵手术全球带教专家,自2016年在东北独立完成首例左心耳封堵术以来,带领团队在该领域不断深耕,使得该技术日益成熟,手术量不断攀升,占大连地区的80%左右。去年下半年,封堵器纳入国家集采,手术费用大幅下降,让更多患者有了手术机会,仅今年上半年的手术量就达到了去年全年水平。在常规左心耳封堵术的基础上,科室又创新性开展了“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技术,两种手术同期完成,既恢复正常心律,又阻断血栓来源,这一技术在东北三省处于领跑地位。
在长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李世军主任发现目前使用的封堵器存在一些不足,且手术难度过高也限制了这一技术的推广。从2021年开始,团队启动封堵器的自主研发工作,其设计理念与现有国内外产品完全不同,具有独创性。围绕该产品,研发投入超百万元,申请了9项专利,涵盖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形成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从去年年底开始,产品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且所有实验均严格遵循国际标准,从实验效果来看,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这一产品有望在2026年实现医学转化,投入使用后将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心”关怀 构筑医学温暖防线
近日,60岁的张先生来到李世军主任的诊室,希望做卵圆孔未闭的介入封堵手术。经了解,张先生近期偏头痛难耐,到某医院检查后,该院认为可能是卵圆孔未闭导致的,建议他做卵圆孔介入封堵手术。团队经过详细评估,认为张先生的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无明确关联,建议先进行神经内科规范治疗。张先生最终头疼缓解,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
卵圆孔未闭是指出生后心脏上一个本应闭合的小孔未能完全闭合,约25%的成年人存在这一情况,绝大多数无须治疗。有研究认为卵圆孔未闭与某种类型的偏头痛有关联,因此不少偏头痛且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患者想做介入封堵手术,但各类医学指南均要求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慎重选择手术治疗,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因此,心律失常一科针对此类问题的手术格外谨慎。
该做的手术决不犹豫,可做可不做的手术谨慎评估,不该做的手术坚决不做,这在心律失常一科已成为共识。李世军主任认为,为患者提供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必须时刻从患者角度出发,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既不让患者错失治疗机会,又拒绝过度医疗,最终让患者感受到医疗的温度。为此,科室形成了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的“双轨制”人文关怀模式: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病情,作出正确治疗决策,并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护士从细节出发,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日常护理,尽力让患者舒适,让家属满意。
在心律失常一科,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住院期间,更让患者在医院治疗的每个环节乃至出院后都能感受到温暖。科室按照国家级房颤中心的要求,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域、全周期规范化综合管理,指导患者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体重,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筛查并干预相关合并症,科学进行抗凝和心率控制与心律管理。
展望未来,心律失常一科将始终坚守“仁心仁术、创新卓越”的精神内核,以攀登医学高峰的魄力,深耕心律失常诊疗领域。李世军主任表示,科室将持续推动医疗技术迭代升级,在创新中突破传统桎梏,以智能化、微创化诊疗为方向,打造前沿医疗方案;同时,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优化就诊流程、完善随访体系、强化人文关怀,全方位提升就医体验。以精湛医术为舟,以仁爱之心为桨,为万千心律失常患者点亮生命曙光,用心守护每一次心跳的韵律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