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当前,我市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需积极构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机制,为乡村振兴构筑起立体化、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文化引领与产业驱动是夯实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首先,深挖乡村文化基因,夯实文化引领根基。深化系统性文化资源普查与整理,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记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等方式,全面梳理乡村的历史记忆、民俗传统、建筑风格、手工艺技艺等文化要素。加强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对乡村文化进行永久性保存和传播。其次,打造城乡文化共同体,实现城乡文化资源互通互融。加力推动“文旅+”跨界融合。鼓励乡村与城市企业合作,开发研学旅行、康养旅游、户外运动等新业态。建立城乡文旅协同发展平台,形成“城市文化下乡+乡村文化进城”双向流动机制。比如,城市艺术展览、音乐会可下沉至乡村,乡村非遗展演、农耕文化体验可进入城市商圈,促进城乡文化资源的共享与跃升。
多元主体协同共创共享是聚合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主体。首先,必须强化本土人才孵化和外部人才磁吸。一是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设立“乡村文化振兴特训班”,通过摄影培训、电商运营课程,让普通农妇转型为文化讲解员和农产品主播等。二是建立“文化特派员”制度,通过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政策,吸引艺术家、设计师驻村创作。例如,福建屏南县将废弃粮仓改造为“乡村美术馆”,引进多个艺术工作室,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开发文创产品,形成“前店后坊”的产业模式。三是建立“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联合高校、企业、乡村合作社,共同研发文化产品、策划文旅项目,形成特色文创产业链。其次,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联动。一方面,创新利益共享机制,让利益连成网。例如,山东板泉镇聚焦农耕文化,推行“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推动相邻村的合作社成立花生种植片区联合社,联合社与多家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签订长期种植协议,既优化了合作社、农户和企业的共同利益,又提升了农业品牌价值。另一方面,完善长效保障机制,让利益更长久。可将文化资源使用费、产品销售提成等写入法律合同,建立季度审计公示制度,确保利益分配公开透明。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互促进是破解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首先,以重点项目为引领,打造政企协同示范样板。政府需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筛选具有文化特色和市场潜力的项目,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例如,浙江安吉县以“两山”理念为核心,由政府主导规划生态文化综合体,引入企业投资建设非遗工坊、乡村美术馆等设施,打造“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链,带动周边多个村庄形成产业集群。既保留了乡土文化基因,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政府需对重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全周期管理”跟踪。在立项阶段建立文化价值评估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建设阶段搭建政企对接平台,优化土地、税收等配套政策;在运营阶段引入专业团队,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持续提升政企协同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其次,激发地方金融创新活力,破解乡村文化投入瓶颈。一是鼓励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区域性文旅金融产品。例如,江西婺源县推出“民宿贷”,为村民改造徽派老宅提供低息贷款,政府配套提供设计指导和营销支持,使全县精品民宿数量大幅增加,带动餐饮、手工艺等上下游产业增收。二是建立下沉式服务模式,整合信贷、保险、担保等功能。在乡村设立“文化金融服务驿站”,为乡村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解决乡村文化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统筹规划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为践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遵循。首先,坚持“规划在先”与“生态优先”双轨并行。“规划在先”要求立足乡村实际,系统谋划、合理布局文化设施和文旅项目,避免盲目开发与资源浪费,确保文化振兴工作科学推进。“生态优先”强调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依托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文化产业培育、乡村旅游开发等环节,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发展良性互动。其次,创新乡村文化产业用地供给模式。一是探索弹性供地机制,以点状供地为小型文旅项目提供出路。浙江莫干山民宿集群采用“分散审批、点状出让”模式,在保留竹林景观的前提下,对多处闲置宅基地进行改造,既避免了大规模开发破坏生态,又形成了高端民宿品牌矩阵。二是将闲置资产盘活,释放存量空间价值。江苏周庄古镇将废弃粮仓改造为“乡村文化综合体”,引入书院、剧场与文创市集,成为年轻游客打卡地。三是完善混合用地政策,助力产业升级。四川成都天府农博园试点“农业+文旅”混合用地,在农田中建设不超过5%的文旅配套设施,实现稻浪景观与研学营地共生。这些实践,不仅优化了乡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更促进了乡村产业体系重构、生态环境优化和文化价值重塑的有机统一。
本文系大连市社科联2024年度重点立项课题“推动高品质文化资源和服务进乡村研究”(立项编号:2024dlskzd3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