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见志

第四季
2025年08月12日

名家书单

莫言

莫言曾经说:“一个好的短篇小说,应该是一个作家成熟后的产物。阅读这样一个短篇小说,可以感受到这个作家的独特性。”那么,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最爱看哪些书呢?在《锁孔里的房间》一书中,莫言列举了多部对他影响巨大的文学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并品读一下这些优秀作品。

为了让“荐书见志·第四季”征文活动以更加立体多元的方式引导大众阅读,由大连日报、FM106.7大连少儿广播联合、开卷版与大连日报视频号联创推出了“荐书见志·第四季”的子项目——“午时听书拾萃·名家书单篇”。我们将陆续于中午12时在大连日报视频号、1067小葵星视频号推送一条“名家书单”,希望大家可以随着琅琅读书声,一同感受名家莫言所推荐的书籍的韵味……

莫言阅读语录:

“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为什么要多多阅读?只是为了以后不想在碌碌无为中周而复始,不愿在柴米油盐的计较中磨灭希望。”

“在我们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允许的前提下,睁开我们的双眼多读一点,等将来我们看不动了的时候,躺在床上回忆我们看过的书,也是一种幸福。”

“读书最终是为了让你更宽容——宽容人性的复杂,也宽容自己的无知。”

“我年轻时读《聊斋》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鲁迅也读武侠。读书就像吃五谷杂粮,偏食才容易生病。”

“高密的泥巴路和马尔克斯的马孔多一样魔幻。读书不是逃离乡土,而是让你更懂脚下的土地。”

《南方高速》

[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

推荐理由:

以科幻外壳包裹存在主义内核,让《南方高速》成为一面照出现代性困境的黑色镜子。

内容简介:

故事讲述巴黎南部高速公路上突发大堵车,成千上万辆汽车被困数日。起初人们还能维持秩序,但随着时间推移,物资短缺、信息闭塞,社会秩序逐渐崩溃,形成弱肉强食的微型丛林。小说以超现实笔法探讨现代文明的脆弱性,以及人在极端处境下的异化与觉醒。

我不知道,你看,雨下得非常可怕。一直在下雨,外面雨势厚重,一片昏暗,这里,硕大的雨滴凝结起来,硬邦邦地敲打着阳台,发出“啪啪”的声响如同耳光,它们前赴后继地将彼此撞碎,真让人厌烦。此刻,窗框上面出现了一颗小雨滴;它在空中颤抖,天空把它撕扯成万千束暗淡的光芒,它不断变大,摇晃着,马上就要落下,但它没有落下,还没有落下。它伸出所有的指甲将自己紧紧抓牢,它不想落下,你会看见它的肚子渐渐鼓起,它咬住所有的牙齿将自己紧紧抓牢;现在,它已经是一颗壮丽地悬空着的大雨滴了,突然,“簌”,落下,“啪”,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大理石上的一点黏液。

《死者》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推荐理由:

以冷峻的笔调,在平凡场景中挖掘出深刻的生死哲思,使《死者》成为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内容简介: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故事围绕大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参加姨妈家的圣诞晚会展开,宴会上他遭遇文化认同危机,与爱妻格蕾塔产生隔阂。结尾处“雪花飘落整个爱尔兰”的意象,体现了乔伊斯对爱尔兰民族命运的思考。

泪水大量地涌进加布里埃尔的眼睛。他自己从来不曾对任何一个女人有过那样的感情,然而他知道,这种感情一定是爱。泪水在他眼睛里积得更满了,在半明半暗的微光里,他在想象中看见一个年轻人在一棵滴着水珠的树下的身形。其他一些身形也渐渐走近。他的灵魂已接近那个住着大批死者的领域。他意识到,但却不能理解他们变幻无常、时隐时现的存在。他自己本身正在消逝到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里去:这牢固的世界,这些死者一度在这儿养育、生活过的世界,正在溶解和化为乌有。

《公道》

[美国]威廉·福克纳

推荐理由:

以多视角拼贴叙事,还原一桩谋杀案的罗生门式真相,犀利揭露美国南方种族偏见如何扭曲司法正义,展现历史叙述的不可靠性。

内容简介:

《公道》出自福克纳的《十三篇》,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短篇杰作。故事围绕一桩黑人劳工谋杀白人地主的案件展开,通过年迈律师加文·史蒂文斯的回忆,拼凑出多版本的事件经过。小说以碎片化叙事揭露美国南方种族问题的复杂性,展现真相在集体记忆中的模糊性。

“你该为这个漂亮的黄皮肤的婴儿感到骄傲。”杜姆说时,看了看婴儿。“我看正义公道未必能使他的皮肤变黑”,杜姆说。他的眼睛也在屋内转了一圈。“过来,克劳—福特,”他喝道,“这是婴儿,不是铜头蛇,不会咬你。”但赫尔曼·巴斯克特说爸爸就是不肯走上前去。他说那黑人喘着粗气,眼睛红一阵,灰一阵,又红一阵。“呸”,杜姆叫道,“这是不对的。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自己的瓜地不受林中野鹿的糟踏。不过,我们先给婴儿取个名字吧。”杜姆于是思考起来。赫尔曼·巴斯克特说这时那黑人的眼神渐渐温和,呼吸也渐趋平静了。“我们就叫他‘有两个父亲’吧。”杜姆说。

《白净草原》

[俄罗斯]伊万·屠格涅夫

推荐理由:

以光影交错的自然描写与民间传说相融合,用孩子们的鬼怪故事折射出俄罗斯乡村的灵魂,诗意中暗藏深邃的社会隐喻。

内容简介:

《白净草原》出自《猎人笔记》,以诗意的散文笔触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的夏夜。猎人偶然遇见五个农家少年围坐篝火守夜放马,孩子们轮流讲述民间传说与鬼怪故事。小说通过对自然与民间信仰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农奴制下俄罗斯乡村纯真而忧郁的精神世界。

晚上,云朵都消失了。它们中最后剩下的几朵,黑乎乎的像是不明状态的烟雾,一条一条地横在天空,映着下落的夕阳透出一种粉红色。在夕阳落下的地方,宁静如它初升时一般,一道深红色的光辉久久地映在渐渐黑暗大地的边缘,温润地闪着光。黄昏,星星嵌在夜空中,小心翼翼地闪着光,像极了捧在手中的那团烛火。在这样的日子里,大地的一切色泽都柔和起来,明亮但不耀眼,万物像被加入了一种名叫温存的动人物质。在这样的日子里,天气有时会热得厉害,走在田野的小斜坡上甚至会有身处蒸笼的感觉,但一阵微风就可以把积郁的闷热吹走,同样也微微扬起了打着旋儿的尘土,这的确是持久好天气的一个征兆。

《铸剑》

鲁迅

推荐理由:

以黑色幽默解构传统侠义叙事,最终在青铜鼎的沸水中完成对专制统治的终极嘲讽。

内容简介:

《铸剑》取材自古代传说,讲述少年眉间尺为报杀父之仇,携家传宝剑寻访暴君。途中遇见神秘黑衣人宴之敖者,自愿代行复仇。鲁迅以诡谲的笔法重构传统复仇故事,暗喻反抗者与压迫者同归于尽的残酷真相。

忽然,前面的人们都陆续跪倒了;远远地有两匹马并着跑过来。此后是拿着木棍,戈,刀,弓弩,旌旗的武人,走得满路黄尘滚滚。又来了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上面坐着一队人,有的打钟击鼓,有的嘴上吹着不知道叫什么名目的劳什子。此后又是车,里面的人都穿画衣,不是老头子,便是矮胖子,个个满脸油汗。接着又是一队拿刀枪剑戟的骑士。跪着的人们便都伏下去了。这时眉间尺正看见一辆黄盖的大车驰来,正中坐着一个画衣的胖子,花白胡子,小脑袋;腰间还依稀看见佩着和他背上一样的青剑。

《巨翅老人》

[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推荐理由:

以魔幻现实主义笔法,将一个落难天使的寓言转化为对人性、信仰与世俗化的尖锐讽刺。

内容简介:

《巨翅老人》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短篇经典。暴雨过后,一对夫妇在自家院子里发现了一位奄奄一息的衰老天使——他浑身泥污、翅膀生蛆,说着难懂的语言。小说以荒诞的寓言笔法,讽刺了人类对神圣的庸俗化与信仰的功利性。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一阵风从阳台窗子外刮进屋来,她以为是海风,若无其事地朝外边探视一下,这时她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大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拉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他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放心地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为止,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

《乡村医生》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推荐理由:

以梦魇般的超现实叙事,共同构成一幅荒诞而压迫的现代人生存图景。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了一位乡村医生夜间出诊的离奇经历。受卡夫卡个人成长经历影响,这篇小说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以奇诡的想象为基础,以反讽的语言表达出了繁丰的言外之意,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孤独、被疏离的无奈。卡夫卡用超现实意象,展现人在体制与命运前的荒诞困境。

的确,它也是一个安全的洞穴,或者应该是那样的洞穴,而当我设想我是处于危险之中时,我就要咬紧牙关,用尽意志的全部力量来证明这地洞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为拯救我的生命而存在的一个窟窿,它必须尽可能完美地完成这个明确地赋予它的任务,而别的一切任务我都给豁免了。可是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地洞在实际上——而处于巨大困境之中的人们是顾不上观察实际的,甚至在岌岌可危之际,也必须经过努力方能投以一瞥——虽然是相当安全的,但绝对是不够的,难道在其中什么时候停止过忧虑了吗?

《桑孩儿》

[日本]水上勉

推荐理由:

以凄美的自然主义笔法,展现被社会抛弃的生命如何在自然中完成悲怆的诗意救赎。

内容简介:

《桑孩儿》出自《水上勉全集》,讲述了一个凄凉的乡村悲剧:贫苦的农妇阿新迫于生计,将刚出生的婴儿遗弃在桑田,只留下桑叶包裹的襁褓。多年后,村中流传起关于“桑孩儿”的怪谈——每当夜雾升起,桑林里便传出婴儿啼哭。小说以哀婉的笔调,控诉了战后日本农村的贫困与人性的异化。

那时,若狭一带多以养蚕为副业,村边多半都辟为桑地。孩提时代的童心里都留有这样的记忆:每当桑叶茂密的季节,整个桑地就披上一层绿颜色,到桑树落叶的时节,遍地桑针如山起伏。勘左卫门家的阿兼生第三个男孩弥助的时候正逢暮秋时节,晚桑还摇曳着大大的叶子在海风中此起彼伏。我也好几次进入过这桑地,那也许是在五月里吧,桑椹发红,我吃得肚子都撑不下了。村里的孩子们为了找桑椹,从早到晚都在桑地里转。这种时候突然碰见个洞穴,真吓得心里怦怦直跳。我记得那洞穴开在桑地的中心,离田塍相当远。洞穴呈壶状,周围用锤子夯实过,所以乍一看,仿佛埋着一只壶。洞穴的直径有一尺左右,不过相当深,如果不趴下张望洞底,真好像深不可测。

《灯塔看守人》

[波兰]亨利克·显克微支

推荐理由:

以灯塔的实用功能与诗集的精神象征形成尖锐对立,将乡愁升华为超越地理的存在主义命题。

内容简介:

小说描写一位饱经风霜的波兰老人应征到了离巴拿马不远的阿斯宾华尔岛外灯塔看守人的职位。小说以“灯塔”与“诗集”的象征对抗,展现流亡者永恒的困境——在职责与乡愁之间,真正的灯塔永远照亮故土方向。

当晚,当太阳在地峡彼端沉下,一个阳光辉耀的白天已经消逝,马上就接上了一个没有黄昏的夜晚,那新任的灯塔看守人显然已经就职了,因为灯塔已照常把明亮的光映射在海面上。夜色十分平静,是真正的热带景色,空中弥漫着澄澈的雾,在月亮的四周形成了一大圈柔和而完整的彩晕;大海只因潮水升涨而微有动荡。史卡汶思基立在露台上,从下面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小黑点。他努力想收束他的种种思想,以接受他的新职位;但是他的心绪紧张得竟不能有秩序地思索。他此时的感觉,有些像一头被追赶的野兽,终于在人迹所不能到的山崖或洞窟里,获得了藏身之处。

本版内容由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子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