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优化营商环境 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主题是:优化涉外服务,打造更高水平开放环境。大连市商务局副局长李鹤鸣、大连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副主任吕其鹏、大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黎黎、大连海关副关长温思权、辽宁海事局副局长季军、大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副站长姜振林介绍相关情况。
强化招商引资统筹
吸引外资研发中心 推进数字贸易改革
今年以来全市1600多家跨境电商进出口额70亿元同比增长32%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徐伯元
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局副局长李鹤鸣对我市在强化外资招商引资统筹、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推进数字贸易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成效进行了介绍。
在强化外资招商引资统筹方面,我市建立协同招商机制,大力开展境内外招商活动。市商务局先后印发了《大连市协同招商工作机制》《大连市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制度》《大连市2025年稳外资工作要点》以及《大连市市直单位招商引资评价激励评分细则》,搭建了协同招商的主要框架。
在招商机制的统筹带动下,我市赴葡萄牙、瑞士、巴西、阿根廷、日本开展经贸洽谈活动,并借助2025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组织对外经贸对接。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32次,各地区党政主要领导累计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248次。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推动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今年以来,我市多个大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落地。日本泰星能源纯电汽车电池项目总投资额37亿元,于3月签约,6月即开工建设。韩国SK海力士大连工厂3月顺利完成二次交割,助推我市半导体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在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方面,市商务局联合市科技局制定出台了《大连市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通过充分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区的举措和做法,从加大科技创新、提高研发便利度、吸引海外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服务保障等5大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出了15条具体落实举措,进一步吸引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在连集聚。
2024年,大连泰星能源有限公司在我市新设立了外资研发中心。今年,泰星能源获得辽宁省首个外商投资新设立研发中心奖励,获得了奖励资金834.07万元,有效推动了高技术外资企业在我市创新多元发展。
另外,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了20家大连外资企业,表扬他们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作出的突出贡献。我市也向65家有突出贡献的外资企业授奖。
在推进数字贸易改革方面,3月份,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大连市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可数字化交付服务贸易和数字订购贸易细分领域,提出具体推进举措,扩大进出口规模。市商务局充分发挥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在提升数字贸易公共服务能力、培育行业优势企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今年以来,可数字化交付贸易增长较快。全市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14.44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全市服务进出口额41.8%。高新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注册企业超2万家,集聚140余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业务遍布东北亚、北美、欧洲等十多个国家,信华信入选国际外包专业协会评选的“2025全球外包百强”榜单。今年上半年,全市有20家企业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超千万美元。
今年以来,我市数字订购贸易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全市累计培育跨境电商企业超1600家,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70亿元,同比增长32%。除此之外,中国(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将DeepSeek人工智能技术与政务服务场景深度融合,打造了跨境电商“数智问答系统”,形成了“技术驱动、场景融合、政企协同”的创新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东北首个官方授权的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于5月份在高新区顺利落地,以实体运营的方式支持“大连制造”高效布局海外市场。
加快构建“海陆空铁”
立体化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1月至7月空港国内旅客量突破历史峰值国际旅客量劲增21.3%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舒心侨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围绕在畅通运输通道网络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成效,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黎黎作出介绍。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构建“海陆空铁”立体化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打造高效运输通道网络。1月至7月,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实现双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3%、2.7%,海铁联运量同比增长11.5%,空港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同比增长3.3%、5.1%。
港口枢纽能级进一步提升。长兴岛港区西中岛作业区206和207号液体散货码头、太平湾港区散粮作业区301和302号泊位主体工程完工,有力支撑大型临港产业发展;辽渔客滚码头泊位验收投用,彻底解决渤海湾客滚运输“卡脖子”问题;太平湾公共航道工程扎实推进,为港区通航创造良好条件。通过硬件设施的扩容提质,有效增强港口对临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海运网络持续优化。新开通4条外贸航线,进一步提升大连至欧洲、东南亚海上运输效率;开通北良港至南通、张家港、江阴等地的江海联运粮食专线,上海航线实现班期加密,有效提升与长三角地区货物运输时效;中国北方首条新能源汽车海上运输通道正式贯通;环渤海航线形成“一日物流圈”。我市集装箱航线达106条,实现RCEP成员国核心港口全覆盖。
空港航线加密布局。国际航线方面,重点加密东京、首尔、大阪、福冈、符拉迪沃斯托克等主要国际航线,其中首尔线日均6班,东京线日均4班。国内航线方面,连沪快线日均25班,连京快线日均19班。目前国内外通航点达123个,航线193条,形成覆盖全国、辐射日韩俄、连接东南亚的航线网络,通达性继续保持东北最优。1月至7月,空港完成国内旅客量突破历史峰值,国际旅客量同比劲增21.3%。
多式联运提质加速。打通“大连—烟台—郑州”双向公水联运新通道,运输时长缩短14%。开通街基、天岗海铁联运新线路,升级大庆—大连为精品班列,海铁联运网络服务范围覆盖东北地区主要节点城市及铁路办理站100余个,为东北腹地企业提供了畅通高效绿色的物流通道。
国际公路运输创新发展。大力培育国际道路运输和TIR持证人资质企业,目前辽宁省经认证的TIR持证人企业12家,其中我市TIR持证人企业5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开通大连直达莫斯科TIR国际公路运输专线,仅需6至7天即可抵达,开创了中国东北港口城市依托TIR体系直达欧洲腹地的全新物流模式。
攻坚口岸高质量发展
打造开放型海洋经济新高地
今年助力大连成为具备多种绿色船用替代燃料加注能力的港口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金博源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辽宁海事局副局长季军介绍了在提高口岸服务保障能力方面开展的工作和成效。2025年是大连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之年,以《辽宁海事局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十项举措》为总遵循、总牵引,辽宁海事局锚定服务地方经济主线,全力推动大连口岸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开放型海洋经济新高地。
攻坚口岸开放,取得实质进展。成功助力大连港口岸扩大开放至太平港港区获国务院批复,扩大口岸辐射范围,为大连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注入强劲动能。推动恒力重工5个新建涉外泊位开放启用,支持临港产业发展,为大连口岸布局优化及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聚焦创新,激发降本增效动能。牵头编制国内首部船舶载运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落地后可提升产品通关效率40%、降低运输成本25%。联合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和辽港集团建立促进口岸货物安全畅通运输协调工作机制,实施“进出口车辆运输降本增效工作新举措”,推动大连口岸以集装箱形式出口外贸燃油汽车,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2025年已出口4303标箱(合计6456辆),累计节省成本2500万元。全国首创进口红鱼粉优化管理措施,使大连口岸直接进口包括俄罗斯红鱼粉的冻鱼类产品,2025年保障9艘次载运红鱼粉冷藏船顺利靠泊,货值约7000万元,节约物流成本400万元。
筑牢安全底线,保障民生与重大涉水项目行稳致远。深入推进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一体化建设,利用智慧海事监管系统,优化交通组织,紧盯重点能源运输,开通“四直”绿色通道。2025年共保障电煤运输船舶进出港569艘次,装卸煤1461万吨;保障LNG运输船舶6艘次,卸载LNG78.83万立方米;保障运输LPG船舶781艘次,装卸LPG80万吨。建立健全重大涉水工程项目服务保障机制,为建设单位提供“定制化+精准化”服务,开辟解决问题“快速通道”和高效便捷“绿色通道”。助力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项目三标段水上抛石工程于7月14日正式完工,较原计划提前5个月。构建覆盖甲醇、LNG等清洁能源加注作业的安全监管体系,2025年有力保障全球首次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东北地区首单保税国产绿色甲醇加注在大连落地,使大连成为具备生物燃料、绿色甲醇、LNG及绿色氨燃料等船用替代燃料加注能力的港口。
以更优口岸营商环境激发活力
应对冲击 稳定增长
“空侧直通”货物监管模式在连落地节约运输成本逾50%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秦至
昨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大连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副主任吕其鹏围绕“优化涉外服务,打造更高水平开放环境”主题介绍有关情况。他表示,今年是大连入选全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的第三年,也是攻坚提升之年。今年的专项行动围绕“强化政策供给、促进物流畅通、优化监管模式、推进互联互通、促进降本增效”5方面提出23项务实举措,在海关、海事、边检等口岸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以更优口岸营商环境激发活力、应对冲击、稳定增长。
强化政策供给。随着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功能叠加改革成功落地,国产船供燃料作业流程由传统的“两进两出”简化为“一进一出”,为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供船业务提供了极大便利,有效破解了国产燃料油转罐作业难题。
出口锂电池检验监管模式持续优化,围绕锂电池出口企业的实际诉求,创新推出“出口锂电池循环包装检验模式”,破解传统塑料包装箱一次性使用成本高昂的难题。该模式今年已累计使用循环包装箱超19万箱次,帮助企业节省成本3800余万元,推动绿色包装与节能降耗并行发展。
促进物流畅通。今年6月,“空侧直通”货物监管模式在大连正式落地。该模式较以往减少了国内提货、短驳运输等操作环节,整体运输时间由4天缩短至3天,节约成本50%以上。大连国际机场集团推出的粤湘连“陆空联运+空侧直通”运输产品入选民航局《航空物流领域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
“大连—莫斯科”TIR国际道路运输线路正式开通。采用“TIR公约+公路直达”模式,无须开箱查验,运输时效大幅提升。该模式较传统海运缩短约20天,较铁路运输缩短约7天。
优化监管模式。绿色贸易创新发展多维突破:我国北方港口首次国产保税绿色甲醇燃料“船对船”加注在大窑湾港区顺利完成;全球首次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码头成功实施;大连碳足迹标识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在大连自贸片区启动运行。
出口农食产品“批次检验(检疫)”改革试点在大连落地。该模式下,符合要求的产品首次现场检查合格后,即可通过审核单证及申明实现快速放行,有效缩短企业货物周转周期,精准满足了农食产品企业快速通关需求。
推进互联互通。拓展大连智慧口岸服务平台功能,持续提升智慧口岸服务质效。今年以来,大连智慧口岸服务平台先后上线大连口岸境内运费公示、机坪直装直提线上预约等功能,从申报关税减免、优化业务流程等方面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功能上线以来,累计助力企业扣减运费230余万元,减税近30万元。目前,大连智慧口岸服务平台共实现200余项应用上线,持续为企业提供口岸便利化服务。
口岸各查验部门同向发力,提升智慧监管水平。海关搭建“云影·巡验”实时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建设业务运行智慧监控中心;海事建设智慧监管系统、推广海事通App;边检推出“边检即时通”、研发应用“海港勤务锚地信息管理系统”。各单位围绕在设施设备智能化、运行管理数字化、协同监管精准化等方面做实事、求实效,切实提升监管效能。
促进降本增效。开展大连口岸环节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市政府口岸办会同纪委监委、发改、交通、商务、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多维度摸排,共摸排企业3000余家,分类建立企业名录库并向社会公示,初步制定完成涵盖港口、机场、堆场、船代、货代、报关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收费目录清单。开展企业价格监督检查200家,为规范企业收费行为、强化口岸收费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加强AEO企业联合激励。《大连市关于对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实施联合激励若干措施》正式出台,从强化业务赋能、加大财税金融支持、优化保障服务三个方面提出15条激励措施,助力我市AEO企业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35项便利化措施
激活外贸高质量发展乘数效应
上半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350.1亿元增速高于全国5.9个百分点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徐伯元
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大连海关副关长温思权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关认真履行守国门、促发展职责使命,聚焦大连市发展战略和产业特点,以“政策串珠成链+改革系统集成”激活外贸高质量发展乘数效应,出台并全力推动35项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落地落实,协同大连市口岸、交通、商务等部门推进通关“提效降本”、服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助力贸易新业态发展。
上半年,大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350.1亿元,同比(下同)增长8.8%,增速高于全国5.9个百分点,占辽宁省外贸总值的63.5%,创历史新高。
首先,大连海关在“政策串珠成链”上下功夫,助力大连市培育和做强系列“首次”“新发”的贸易业态。
做细“保税+”,首次实现船供燃料油“两仓功能叠加”政策落地,已审批储罐容积5.6万立方米,帮助企业灵活调配仓储资源。首次开展保税高低硫船供燃料油混兑,大幅降低供油服务成本,预计全年实现混油3.5万吨,货值1.5亿元。首次开展保税绿色甲醇加注,加快实现辽宁绿色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去年落地的保税融资租赁今年稳步发展,开展了4架、货值共30亿元的飞机保税租赁。
打造“混”字号、“期”字号、“转”字号,助力大连大宗资源配置基地建设和水产品产业发展。上半年,铁矿石混矿、铜精矿混矿加力发展,混矿转口铁矿297.7万吨,增长11.5%;铜精矿保税混矿9.3亿元,增长733.2%。深化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等主体协同配合,推动保税期货交割及期转现等业务放量提效,新增保税期货原油交割转口90.3万吨,深度激活大宗商品金融属性。创新水产品中转业务新模式,水产品国际转口7.9万吨,增加25.4%,转口目的地扩展至35个国家(地区)。
其次,大连海关在“改革系统集成”上下功夫,聚力为大连外贸“拓通量、增流速”。
在支持口岸扩大开放和海空航线新开复航的同时,深化“船边直提”“抵港直装”,叠加运用“智慧卫生检疫”“先期机检+智能审图”等智慧海关建设成果。上半年,进出境运输工具增长3.4%,空港进出境人员增长22.3%,邮轮进出境人员大幅增长超1万人次。
创新实施“空侧直通”货物监管模式,集成“机坪直提”“空陆联运”等便利措施,持续提升航空口岸效率。
改革的系统集成有力提升了通关效率,上半年,进口、出口通关时间分别为33.72小时、0.65小时,位列全国同类海关前列。大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8171家,增加6%,更多优质企业选择来大连口岸通关。
再次,大连海关在“激发乘数效应”上下功夫,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用好“关长送政策上门”“一口受”“十百千万”服企助企等机制,促进大连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支持“出口锂电池循环包装”实现场景全覆盖,探索出口农食产品“批次检验”、实施“全日通+当日通”等系列措施,助力大连做强“工”字号和“农”字号进出口贸易。上半年,锂电池和船舶、海工装备等“国之重器”高端装备出口增长52.6%,大樱桃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6.4%、海外市场覆盖152个国家(地区)。
提供7×24小时通关服务
助力提升口岸开放能级
保障3个邮轮母港航次近1.3万名旅客4500名船员通关顺畅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艺
今年以来,大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深入贯彻国家移民管理局、辽宁边检总站及大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完善便利通关政策和优化管理措施,为国际航行船舶和中外出入境人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通关服务。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大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副站长姜振林就大连边检机关在优化出入境通关服务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成效给出详细介绍。
码头泊位整治“清零见底”,助力提升口岸开放能级。大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协同口岸主管部门,促推解决码头泊位开放性质不明、开放依据不清、开放手续不全等现实问题,靠前服务、跟进指导新建泊位开放进程。今年以来,高标准完成恒力重工、华粮物流北良公司2家企业的7个涉外泊位正式对外开放验收,以及鼎际得、大船重工2家企业的6个泊位预验收工作,口岸法治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为大连“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持续赋能。
海港口岸通关“保畅提效”,全面释放支撑服务效能。深化大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服务海港口岸高质量发展十一项措施》,精准对接储备能源、大宗商品、鲜活产品、民生物资等通关需求,创新推出“绿色直通车”“边检即时通”“潮前办”等便利举措,全面提供7×24小时通关服务。年初至今,累计保障2000余艘次油品、LNG、矿石、煤炭等能源保供类国际航行船舶高效通关;“边检即时通”通关进度一键直推平台,有效消除多层级信息传递时差壁垒,惠及大连海港口岸37个码头、1000余家涉港服务业机构以及10万余名服务对象;主动回应船方申报的赶潮水作业需求,累计保障40余艘次大型国际航行船舶乘潮快捷通关,节约企业运营成本1500余万元。此外,还圆满完成4条集装箱新航线加开、“一带一路”大型基建设备通关、第100万辆国产奇瑞汽车出海等大型勤务,助力上半年大连外贸进出口总值强势增长。
优化勤务模式“一船一策”,助推邮轮经济加速复苏。根据邮轮属性特点提前制定专项勤务方案,该站通过精细勤务组织、调整客流动线、梯次现场增援、细化查验保障、强化科技赋能、密切船岸配合等措施,有效实施控流分流,快速应对客流高峰,保障单航次邮轮母港旅客2小时内通关、3小时内登船,3个母港航次近1.3万名旅客、4500名船员享受出入境手续简化便利,确保执勤安全规范、旅客通关顺畅、人员进出有序。
姜振林表示,本月,全国首艘五星旗豪华邮轮“招商伊敦号”将首次造访大连口岸,以“海上文游”的新型业态和创新视角激发大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大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也将持续做好船舶通关、在港监管等方面工作,为服务大连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边检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