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新华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孟清〛
小学生调整作息,清单化整理增加仪式感
开学倒计时,小学生的新学期准备怎么做?高新区普罗旺斯学校校长迟海鹰建议做好以下3件事,让孩子主动期待新学期。
一是作息调整,循序渐进“拨回”上学节奏。要调整暑假里“晚睡晚起”的作息习惯,“渐进式调整”比“强硬纠正”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按小学生每天9—10小时的睡眠需求,若需早上7时起床,晚上9时前就得入睡。从现在开始,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起10—15分钟,一周左右就能适应规律作息。固定三餐时间同样重要,早餐别拖到中午,晚餐避免过量,下午留出1小时做“安静活动”,如读绘本、拼积木、画画等,模拟开学后的午后学习状态。同时,提前一周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把看电视、玩游戏的1小时换成亲子散步、跳绳,或一起读故事书,既能减少孩子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又有助于平复心情,避免开学后因“突然被限制”产生亲子矛盾。
二是物品准备,清单化整理增加仪式感。提前备好学习生活用品,不仅能减少开学当天的慌乱,更能让孩子产生“新学期要开始了”的期待。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列一张“开学清单”,让孩子自主整理所需要的基础学习用品,如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等,练习“书包分层收纳法”,养成“用完归位”的习惯。生活用品也别马虎,水杯贴好名字,校服提前洗晒,备好舒适的运动鞋。还可以来个“收心小仪式”,亲子一起做“暑假回忆册”,再准备一张“新学期愿望贴”,让期待感看得见、摸得着。
三是知识衔接和目标规划。适当的“温故知新”能让孩子开学后更快地进入状态,每天用20—30分钟做“日常小积累”,如读一首古诗、练5分钟口算,或亲子共读短文,不用追求高强度,重点是让孩子保持对书本的熟悉感,开学后见到课本不陌生。此外,可以做个目标规划,写下小期待让新学期的努力有方向。迟海鹰说:“‘好的准备+满满的期待’,就是新学期最好的开场白。”
初中生模拟课堂时间,做好“专注度准备”
大连育文中学副校长沙玉辉认为,开学前一周的“收心”智慧格外重要。首先,孩子们要给自己一个时光的“缓冲带”,让身心慢慢归位。比如,有意识地减少玩游戏、刷视频、长时间看电视的时间,每天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复习或预习。同时,调整作息,模拟开学,按照上学期间的作息时间来安排这一周的生活,让身体提前适应。另外,暑假里的“玩”,是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大脑思考差异、用心灵感受生活的过程。应把这些经历认真“打包”“存档”,它们不仅会成为作文里的鲜活案例、课堂上的独到见解,更会变成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在开学前的一周里,同学们可以梳理回忆、深化体验,把暑假经历变成“可复用”的成长素材。
其次,给生活一个“小锚点”,让节奏悄悄清晰。沙玉辉表示,初中课堂节奏较小学快、知识点密度高,一节课走神几分钟,可能就会错过关键内容。因此,“专注度准备”非常关键。新初一同学可以试着每天留40分钟“模拟课堂时间”,不必刷题,不必预习,只是坐在书桌前,读读小说、散文,练几页字帖,或者整理错题本。这个过程,是让大脑重新熟悉“专注”的感觉,就像运动员赛前的热身,不必用力过猛,却能让神经慢慢苏醒。初二、初三同学的重点是“提升专注效率”,聚焦“带着具体任务保持专注”。可以用“学科微任务”来训练专注度,比如设定40分钟内完成“整理1篇英语完形填空错题+分析错误原因”,或者“看一段数学例题讲解视频后,独立重做1道同类题”。这些任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既能训练专注时长,又能直接对接学科内容。
第三,试试“情绪日记”,给心灵一个“透气口”。沙玉辉介绍说,开学前后有些同学会有情绪上的波动,一边舍不得假期的自由,一边又担心开学的快节奏,这种“矛盾感”很正常,要允许“情绪自然流动”。可以试试写“情绪日记”,不用长篇大论,每天花3分钟写下“今天最想做的事”和“想到开学有点担心的事”。把情绪“说”出来,就像给心灵开了个小窗,积压的焦虑会悄悄散开。比如,初三的同学可以从“松弛感”自然过渡到“目标感”,在纸上写下“这学期我最想提升的3个学科”“想改掉的1个小习惯(如拖延作业)”“期待自己达到的状态(如‘上课能跟上老师思路’)”等,把抽象的“初三很重要”变成具体的“我要做什么”,心里会更踏实。
高中生唤醒内在学习力,构建“学习成长生态圈”
大连市第一中学班主任任乐然给高中生的新学期建议是:跳出“预习——听课——复习”的常规循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她说:“没有学生不想成绩优秀,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之所以胜出,在于‘会学’,他们通常都有着强大的认知能力和高效的学习策略。”任乐然希望高中生们从“埋头苦学”到“抬头看路”,唤醒内在学习力。就此,她给出了4个具体的方法:用“问题导航”预习法,预习时像带着“探测器”,阅读新内容前根据标题等提2至3个有深度的问题,如学鲁迅杂文时探究核心批判对象,带着问题听课可提升专注力和思维活跃度;运用“思维导图”结构化,课后或单元结束时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框架,关键是揭示知识点间的关联与逻辑;实践“费曼学习”输出法,检验知识是否理解,最好的方式是“教”给别人,每周固定时间给他人(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父母)讲解所学内容,若能让“小白”听懂,说明知识已内化;打造“错题医生”诊断本,升级传统错题本,不仅记录错题和答案,还要深度诊断,分析错误类型、深层原因,开出针对性“处方”,使其成为学习能力的“体检报告”和“提升指南”。
此外,任乐然表示,亲子关系也是高中生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合作体系能够为高中生构建积极的“学习成长生态圈”。比如,高中阶段的孩子不再需要家长“监工”式的管理,而更需要家长成为“情感支持者”“生涯启蒙者”,比如,当孩子主动向家长倾诉时,家长能够暂停手中的事,不打断、不指责,有耐心并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表达,避免急于评判或给出方案,理解比指导更重要;设定固定的“无学习话题”家庭时光,如周末一起做饭、散步、看纪录片等,创造放松接纳的空间,做孩子的心灵港湾和能量补给站;与孩子共同商讨制定短期可行目标,关注过程努力而非分数排名,有意识地观察并真诚反馈孩子学业、性格、处事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持续积极反馈能点燃孩子的内驱力;利用家庭用餐或休闲时间,自然分享职业故事见闻,探讨社会热点背后不同的职业价值,引导孩子思考兴趣、能力与社会需求结合点,拓宽视野、点燃梦想;在可控范围内,如管理周末部分时间、规划小额零花钱,赋予孩子决策权和承担后果责任,在安全试错环境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此外,家有高三学生的家长,要敏锐捕捉孩子的压力信号,如失眠、易怒、沉默寡言等,扮演“减压阀”,营造和谐宁静的家庭氛围,做好家校沟通,为孩子构建积极的“学习成长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