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刘婳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征途上,深入开发挖掘伟大抗战精神这座永恒宝藏,使其成为新时代铸就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已成为一个深刻而迫切的时代命题。
深刻领会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这情怀是四万万同胞于民族危亡之际共同奏响的命运交响曲,它将抽象的国家、民族概念具象化为与每一个个体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当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时,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了自我保全的狭小范围,升华为对共同体存续的责任。这份情怀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由家及国”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个体生命价值与国家民族尊严交织共生的精神特质。它是最深沉、最广泛的民族动员密码,奠定了抗战胜利最坚实的民心基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气节彰显了中华儿女在强敌面前的不弯脊梁与铮铮铁骨。在面对外敌以暴力强行毁灭民族尊严、剥夺个体尊严的暴行时,为了捍卫这份尊严而选择以命相搏、慷慨赴死,成为了最高的生命价值体现。这种气节不是简单的“不怕死”,而是对精神自由和文化自主的誓死捍卫。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崇尚气节、重义轻生的道德风尚,展现了在任何强权面前保持精神独立的不屈意志。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气概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时决不屈服的战斗意志。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暴行,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军民始终焕发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气概以意志与生命凝聚成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永恒象征。它是中华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在民族危难时刻最惨烈也最光辉的实践,证明了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所能爆发出的惊人能量和坚韧求存、以弱胜强的斗争哲学。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信念是支撑漫长艰苦抗战的精神支柱。它根植于对自身文明生命力深邃自信的、穿越黑暗的韧性与乐观。在信息闭塞、条件极端艰苦、战局持续恶化的漫漫长夜中,支撑中华民族熬过苦难的,不仅仅是对强敌的仇恨,更源于对自身文化、道义和历史正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民族复兴未来的坚定信心。这份信念成为黑暗中凝聚人心、维持士气的火种,是行动韧性的源头,它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和精神信仰在逆境中无与伦比的支撑作用。
这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铸造了伟大抗战精神的立体品格。
深入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屏障。在当下历史认知领域,否认甚至美化侵略、诋毁英雄的现象仍偶有沉渣泛起。伟大抗战精神本身便是对历史真相的强力证明。每一寸饱经炮火的土地、每一份泛黄的战役档案、每一位幸存老兵口述的历史,都是抵制扭曲历史观的有力武器。它警醒我们,唯有筑牢历史认知的根基,文化自信才不会沦为虚浮的空中楼阁。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切认同,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灵密码与情感纽带,能有效凝聚民族共识、筑牢精神长城的根基。
激发爱国奋斗热情的时代引擎。当民族复兴征程遭遇外部打压和内部深水区改革的险滩时,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为国奋斗与自我牺牲特质仍具强大感召力。从科技人员在封锁中筚路蓝缕为“中国芯”杀出血路,到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殚精竭虑,再到边防战士在生命禁区守护界碑的意志品质,无一不是新时代爱国情怀的奋斗表达。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奋斗哲学,在今天正重新点燃亿万人心中的激情火焰。
塑造文化品格的价值源泉。伟大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所需的坚强意志品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滋养。它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大灾大难时惊人的韧性、凝聚力与自我更新力。这种力量蕴含于企业家在困境中的“二次创业”,体现在科研人员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中,更见于普通人应对灾难时的众志成城。
伟大抗战精神提供着精神韧性最深厚的榜样——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却从未沉沦,这份历史经验正转化为今日应对世界变局的底气与智慧。它启示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团结坚韧终将让中华民族穿越风雨迎来新生。
以伟大的精神丰碑铸就文化自信新高度
深耕教育沃土。作为伟大抗战精神代际传承的核心载体,教育领域的关键在于通过系统化的认知启蒙与情感培育,推动历史记忆向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化。要在课程体系中深度融入历史哲学思辨,引导学生超越表象叙事,深刻把握抗战精神所蕴含的文明存续逻辑与集体伦理抉择。课堂教学应强化对史料的批判性解读与伦理困境研讨,激发青年学生深层次思考责任、勇气、牺牲等价值观念的根本意义。与此同时,必须构建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实践的教育链条,组织学生走进抗战纪念馆、旧址遗迹等历史现场,亲身感知历史的脉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更有效地在青年心中唤起真情实感,深化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价值认同。
创新表达与传播。伟大抗战精神唯有通过契合当代认知习惯与媒介生态的创新表达,方能转化为浸润人心的价值共鸣。要运用前沿媒介技术活化伟大抗战精神,鼓励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真实感人的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和舞台剧等,将历史话语转化为当代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文艺作品。重点推进VR、AR等技术应用,打造可感、可互动的沉浸式历史体验空间,让青年群体在身临其境的探索中触摸历史脉搏。新媒体平台同样责任重大,应深入发掘抗战历史中饱含人性温度的动人细节与闪光精神,以有筋骨、有温度的优质内容激发广泛情感共鸣。
融入公共生活。伟大抗战精神的文化赋能需要突破仪式化纪念的局限,转向构建空间记忆与日常实践互嵌的有效机制。重点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城市景观构筑公共记忆空间。在街区、公园、交通枢纽等空间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抗战主题纪念标志与艺术装置,使历史精神成为人们日常视野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感与精神坐标。持续提升国家级抗战纪念活动的策划水平和规范程度,不断强化其精神感召力与凝聚力。
当伟大抗战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化作千万行动者的内在力量,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便拥有了坚不可摧的磐石底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23VSZ166)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系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