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 大连推动民族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9月01日

徐彦辉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许晓楠

202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辽宁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民族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以来,累计为民族乡村落实扶持资金6173万元,实施项目94个,落实贷款贴息资金2111.4万元,全市11个民族乡(镇、街道)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农村地区平均水平。

探索资金项目管理“新模式”

我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全过程,推动资金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确保资金项目落地见效。建立审核备案机制。制定《我市少数民族地区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库备案机制,强化资金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质量过关、入库及时、储备充足。严把项目入口关。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项目,对不符合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调整核减,有效解决项目散乱、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使项目质量标准更高、资金投资方向更加合理。严格绩效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明确项目绩效目标,扎实开展绩效评价。项目审核备案后,适时跟踪问效,确保资金项目从立项、实施、验收全链条跟进,推动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农贸大市场等一批项目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

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我市着力打造民族特色优势项目,以项目的具体实施来推动“融”的导向具体化。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新业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支持各民族乡(镇、街道)发展民族、地域特色突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特色村落、田园农业、科普教育等新型体验产品,培育文化体验、创意乡村等特色业态,打造民族特色知名IP,金普新区石河村的“粉黛花田”项目多次亮相央视新闻频道。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民族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工程,持续投入资金,推动民族乡(镇、街道)结合实际发展文旅产业、康养产业、特色农业、乡镇工业等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特色产业,2024年重点实施特色产业项目4个,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打造知名特色品牌。构建覆盖生产处理、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从智慧大棚的精准指导,到直播电商的云端吆喝,再到社区团购的终端抵达,全链条推动特色知名品牌建设,形成庄河市“岭东蓝莓”等一批知名特色品牌。推动民族手工业发展。加强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引导民族手工业融入现代生活,以品牌化、时尚化、工匠化为引领,推动市级文化遗产萨满扎染等各类手工艺产品形成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构建惠及民生“新方案”

我市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资金投入方式由“撒芝麻式”“小分散式”向“大集中”“大整合”转变,集中力量办大事,让更多改革成果惠及民生。发挥“和美村寨”引领作用。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杆和窗口为目标,深入挖掘民族乡村独特的民俗、特产、风貌资源,着力打造“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和美村寨”。金普新区石河村充分发挥省级“和美村寨”引领作用,以“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为切入点,不断提质升级,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1.2亿元,户均年收入达5万余元。支持民生重点项目。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差别化支持政策,聚焦民族乡镇重点领域和“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整合资金500余万元完成普兰店区乐甲中小学操场改造,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均等享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惠民生重点,在项目设置、实施中,优先安排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市民族乡镇的300多个自然屯全部通硬化路,安装维修路灯200余盏,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