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三个课堂” 塑造德才兼备的复合型研究生

2025年09月01日

〚葛莉 李炎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是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系统工程,既有传统思政课的一般特性与要求,又需在内涵与外延上深化拓展。其中,研究生“大思政课”要坚持守正创新,建设好思政课“三个课堂”,使思政课更好地融入新时代、适应新特点、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筑牢研究生“大思政课”的教育“主阵地”

一是抓好思政“小课堂”。思政课是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主渠道。要用好统编教材,开好讲好研究生思政课。不断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思政课课程群,把道理哲理讲深讲透讲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要深挖红色“基因库”,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青年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知识的武装、本领的提升,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二是用好社会“大课堂”。高校要在用好课堂主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各类教学渠道,提升实践性,不断增强研究生思政课的感染力。社会实践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研究生思政课应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完成课内外、校内外知识的转化和内容的跨越,创新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生动实践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建好网络“新课堂”。开辟网络“新天地”,积极打造云端“大思政课”,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青春话语。

数字化赋能载体提升研究生“大思政课”教育质量

在当今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实现数字化与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教学革新的核心使命。研究生“大思政课”建设要结合数字化手段,改进教育技术,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确保思政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数据、5G、虚拟仿真等智能化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深度结合,正深刻影响着研究生教育,数字化转型已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推动“大思政课”与“数字化”教育结合,一是要协同校企政等多方主体共建贯通式的信息化、数字化合作共享平台,汇聚资源、教研、实践、师资等优质资源;二是以“大思政课”数字化手段助力研究生成长,促进思政教育数据管理和资源优化,实现思政教育的数据追踪、质量评价与改进,提升“大思政课”的教育质量。引入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课,赋能扁平化组织系统,使大思政课变成一门调动校企社家等多方资源和优势的社会大课,系统性地协同再造,真正实现“开门办思政课”。研究生“大思政课”教育担负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数字化技术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生“大思政课”教育数字化,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产学研融合拓宽研究生“大思政课”教育平台

产学研融合是连接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渠道,产学研融合的深度发展需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破解实践创新难题。研究生“大思政课”建设要注重加强与地方企业和社会的合作,通过连接校地企社创建实体平台,以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发展。通过“社会大课堂”的实践优势,连接校内与校外,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将“大思政课”与研究生创新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场域中,以实践不断强化理论认同,进而提升研究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以研促学、研学一体”科研育人新体系。设立学科专题课程、学科前沿导航课程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转化为育人资源,可有效弥合常规教学内容陈旧的短板,更好激发学生学术兴趣和内驱力。依托科研平台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充分发挥科研平台、教学实验室等作用,帮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和理论教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研中青年骨干专项重点课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G24QGA18和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优秀教学成果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质增效的探索与实践”YJG20247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