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婷婷〛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和RCEP协定全面生效,我国航运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环保要求提升、技术迭代加速等多重挑战。在此形势下,设有航海相关专业的高校应创新航海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航运人才队伍,为提升我国航运业国际竞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战略支持。
构建“三维一体”培养新体系,即“价值引领—能力重塑—创新驱动”三维培养架构。在价值维度,相关高校可创办“蓝色基因”课程体系,将海洋权益、航运战略纳入核心课程,开发《航运强国战略》《海上丝绸之路与全球治理》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能力维度,可打造“智能航海”虚拟仿真平台,整合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构建涵盖船舶操纵、航线规划、应急处理等全场景的实训系统,实现从传统操作到智能决策的能力跃升。在创新维度,可设立“未来航运”实验室,聚焦绿色船舶、智能航运、新能源应用等前沿领域,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这一体系可突破传统航海教育重技能轻战略的局限,为航运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开创“虚实共生”育人新范式。相关高校可创造性构建“数字平行船舶”教学系统,实体船舶侧重传统技能实训,数字船舶专注智能系统操作与应急决策。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学习成果互认,学员可自主选择成长路径。这一模式既传承了航海教育的实践精髓,又融入了数字化转型需求,培养效果提升40%以上,直接服务于航运业智能化发展需求。例如上海海事大学建设的“智能航运虚拟仿真中心”,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还原全球主要港口和典型航线的运营场景,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从船舶配载到靠离泊位的全流程操作训练。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实训成本,还使学生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据统计,采用新教学模式后,学生在船实习期间的适应期缩短了30%,操作失误率下降了45%。
打造“全球本土化”培养新路径。相关高校可创新设计“不出国门的国际化”培养方案。开发“一带一路”航运模拟系统,还原沿线港口运营实景,涵盖新加坡港、比雷埃夫斯港等20个重要节点港口;建设“全球治理”虚拟教研室,模拟IMO谈判、海事仲裁等国际场景,聘请资深航运专家参与案例教学。这种模式使学员国际胜任力培养效率提升60%,为我国航运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助力提升国际航运市场份额。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实施的“国际航运人才实验班”,通过全英文授课、国际案例研讨、跨国企业实习等方式,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班毕业生在国际知名航运企业的就业率达到85%,部分优秀学员已成长为企业的国际业务骨干。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国航运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完善“五维协同”保障新机制。建立政产学研用“五维联动”机制:政府部门提供战略指导,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相关院校夯实理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科研机构攻关前沿技术,推动成果转化;龙头企业搭建实践平台,提供真实案例;行业协会实施能力认证,确保培养质量。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资源精准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度达90%以上,有效解决航运业人才结构性矛盾。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航运企业资源形成“航运人才培养联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已培养适岗人才5000余人,其中30%进入管理层,为区域航运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这种协同育人机制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创新“能力图谱”评价新体系。突破传统考试评价模式,运用大数据构建包含专业技能、战略思维、创新潜能等维度的“航海家能力图谱”。相关高校通过全过程数据采集,包括课堂表现、实训记录、创新成果等20余项指标,实现从单一分数评价到多维能力评估的转变,人才评价准确度提升35%,为航运企业人才选拔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厦门集美大学开发的“航海人才评估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学生的成长轨迹,生成个性化的能力发展报告,不仅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精准的人才画像。该系统应用以来,毕业生与岗位的匹配度提高了28%,企业用人满意度达到95%以上。这种创新评价体系,正在推动航海教育从“标准化培养”向“个性化发展”转变。
“航海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推动航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相关高校通过实施这一创新培养体系,预计到2030年将实现三大目标:一是为航运业输送超过10万名高素质人才,填补关键岗位人才缺口,特别是在智能航运、绿色船舶等新兴领域;二是带动航运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行业效率提升20%以上,降低运营成本15%左右;三是提升我国在国际航运市场的话语权,助力航运服务业产值增长15%以上,使我国从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真正实现“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建设航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