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永不止步:我的成长之路》(胡世宗 著)推荐人:卢娜推荐理由:作者用行动告诉我们,成长,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终其一生,我们都可以不断地成长。
《永不止步:我的成长之路》是军旅作家、诗人胡世宗先生的自传性作品。
作者说:“父母是我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我的母亲张福坤,她没有教过我数理化,也没教过我造句、写诗,但她用自己的言行教我做人做事,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我的父亲胡庆荣,文化程度很低,却勤奋地创作着顺口溜和快板儿。他的文艺天赋可能以基因的形式遗传给了我。”
作者的母亲“历来尊重知识”,每个孩子出生,没满月时都会在枕头下放一本书,作者出生时,放的是《千家诗》。作者一家是厂子里的“救济户”,母亲带着孩子们承接父亲工厂里糊纸口袋的零活儿贴补家用,母亲一边干活儿一边讲故事,怕的是孩子们犯困。1958年,父亲因病退职,一大家子人搬进不到10平方米的小黑屋,42岁的母亲从在建筑队当临时工做起,硬是一个人“撑住这个家”。“母亲在困难面前,从未低过头”,作者始终记得母亲铿锵有力的话:“日子多难都得过。世上比我们更困难的人,多了去呢!”学校开运动会要求穿毛蓝裤子,买不起毛蓝布,母亲就自己动手染。一件新衣服,不分性别,要从大到小往下穿,轮到小妹时,早已经是“补丁摞补丁”。母亲说:“这补丁是光荣块块,只要干净整洁就好。人的穿戴,干净整洁比什么都重要。衣服不贵干净贵。”
宽厚的父亲,“总是低声细语地和我们说话”。9个孩子,每一个都在父亲的怀抱里听过父亲唱歌,在父亲的背上“骑大马”。父亲喜欢竹箫。“父亲吹箫时陶醉沉迷的样子,让我懵懂地知道音乐与人之间有一种非常神秘、非常亲密、非常默契的联系。”父亲在工厂里,喜欢利用业余时间写顺口溜搞宣传,“他常常趴在被窝里,两个胳膊拄着枕头,右手握着笔,笔杆又常常拄在下巴上”。大概是潜移默化吧,作者后来“也常常习惯地用笔杆顶着下巴琢磨合辙押韵的事”。
在作者长达40年的军旅生涯中,有两段十分特殊的经历——两次重走长征路。书中第十一章《两次重走长征路》第七小节,作者写回到了沙栎村,坐上军车:“我一条腿迈上了小车副驾驶的位置,然后用双手把另一条腿费劲地搬上了车。坐在车里,我哭了,止不住地流泪。是因为自己已不年轻,仍吃这么大的苦,感觉委屈,还是对跟了我们一路的毕干事难舍?是对老乡们的感激,还是对皎平渡的留恋?那么长时间的哭,一生少有的哭。终于走出来了,太难了。”这段无声的文字,在那一刻,仿佛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一下子把我撞倒……在讲述自己两次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作者坚持简洁、平实的叙事风格,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以长征路为主线,将长征故事穿插其间,没有华丽的歌颂,更无空洞的煽情,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力透纸背。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胡世宗老先生写道:“完成此书,我已经81周岁了,我再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去拼杀、去搏斗。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锻炼身体,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求得快乐。”
“永不止步——这是我此生恒定的进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