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桂忠
1985年那个清晨,渤海湾的晨雾还未散尽,18岁的我蹲在军营报栏前,指尖第一次触到《大连日报》的墨香。那些跳跃的文字像一束光,照进一个新兵懵懂的文学梦。
真正意义上的相遇,始于1991年那封珍贵的退稿信。《青春》版编辑于大川老师用红钢笔在稿纸边密密批注,字迹如萤火虫般闪烁着关怀。特别是那句“回忆要像剥洋葱,一层层见真心”,让我第一次懂得文字需要淬炼。当修改后的《回忆,给我启示》终于变成铅字时,我在路灯下反复摩挲那些凸起的墨痕,整整站了半小时。这不仅是一个文学青年的首次绽放,更让我明白:好文字犹如海边礁石,要经得起浪打风吹。随后,《梦想》《成熟》《别放弃追求》等篇章陆续见报,每次收到样报,战友们都会围着我抢着看,炊事班的老王在一旁打趣:“咱班出了个笔杆子!”
在那些摸爬滚打的日子里,《大连日报》成了我在军营的“精神哨所”。最难忘野外驻训那场暴雨,当帐篷在狂风中东倒西歪时,我掏出怀里被雨水洇皱的报纸,给战友们念起《雨里站着的,都是扛事的人》。那些描写大连港工人冒雨抢修码头的铅字,像蒲公英种子般飘进每个人心里。忽然有人捡起铁锹,有人扛起塑料布——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它让远方城市的坚守化作军营帐篷里的担当。后来我试着把军营故事写成稿件,《浅水腾蛟龙》记录战友们水下训练的日常,《迷彩里的星光》写哨兵夜里站哨的感悟,一篇篇带着汗味儿的稿件从《前哨》版飞出,也让我成了军营里小有名气的“报道员”。
2012年转业到地方后,我从《青春》《前哨》转战《评论》《理论》。变的是版面,不变的是文字背后的责任。这些年来,500多篇稿件见报的背后,是无数个伏案的深夜。2014年盛夏,我在撰写《运用群众工作法创新社会治理》时,为“群众工作法”与“群众路线”的表述纠结不已。理论部编辑特地来电,耐心分析两者的细微差别,电话那端笔尖轻敲稿纸的沙沙声,盖过了窗外蝉鸣。这声音,让我真切感受到党报的严谨与温度,它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政策与民生间的桥梁,字字关乎民生,句句连着民心。
如今再翻那些泛黄的报纸,40年的时光仿佛都凝在铅字里。从报栏前抄录文章的新兵,到深夜写稿的评论员;从追着《青春》版的读者,到《前哨》版的作者,再到《理论》版的常客,我跟着《大连日报》,从懵懂走向成熟。字如种子,报为沃土;八十春秋,终成林海。
现在,每天清晨,我还是习惯点开《大连日报》的电子版,屏幕亮起的瞬间,就像回到1985年那个晨雾未散的营区,还是那份熟悉的温暖。
征文启事
1945年11月1日,《大连日报》创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最早的城市党报之一,如今,《大连日报》已走过80年的历程,成为大连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藉此,本报举办主题征文,诚邀广大读者、作者以“给大连日报的一封信”为主题,写下与《大连日报》的故事,用文字诉说这份独特的缘分。
来稿要求:
1.文体不限,书信、散文、随笔、访谈均可,题目自拟。
2.内容真实,情感真挚,建议中肯,字数千字以内。
3.文末请附作者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及详细通信地址。
投稿邮箱:dlrb80@126.com
邮寄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162号大连新闻传媒集团1304室“80周年征文”办公室收
邮政编码:116022
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10月10日(寄件以邮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