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景福带领全村人蹚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受访者供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佟宇静
金普新区土门子村的“紫云花汐”,是鼎鼎大名的薰衣草庄园。在大众点评上,关于它的评价有2500多条,不少游客是“二刷”“三刷”甚至“N刷”。像这样让人流连忘返的景点,在土门子村可不止一处。
“这张图,就是我们村的锦绣山河图。”村党总支书记修景福指着一幅挂满半面墙的《向应街道土门子村产业布局图》说。
“巡山”绘图种梦
在修景福的办公室里,《向应街道土门子村产业布局图》最引人注目。图上布满不同颜色的区块,代表不同的产业:薰衣草庄园、花艺园、大樱桃基地、生态园区、民宿集群……55岁的修景福站在图前,指尖慢慢划过缤纷色彩,“最初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空白的。”用了十几年时间,修景福带着全村人在“空白”里“种”出了产业,也“种”出了繁荣: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9年的8000元增长到2024年的3.6万元。
这一切,始于一场被修景福称为“大王来巡山”的行动。2010年,刚当选村党总支书记的他,带着熟悉村里情况的老人走遍全村土地,摸清每一片山、每一方水、每一块田,也了解了村里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想干事儿,就得先知道家底啊。”他笑着说。
当时的土门子村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山地资源利用率低,是一个典型的低收入村。“巡山”之后,修景福绘制出首版产业规划图,明确分区布局:哪里做旅游、哪里种果树、哪里搞养殖。这张图为村里此后10余年的发展列了主线,虽几经修订、完善,但一张蓝图绘到底:依托小黑山资源,坚定不移地走“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
引进来留得住
通过招商引资,“紫云花汐”千亩花田等一批旅游项目相继在土门子村落地,一产与三产融合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成形。村里还引进一家大型企业,投资1600万元建成240亩高标准大樱桃采摘园,为村集体增收230万元。
“企业来了,村民才能富。”为了招商引资,修景福曾在暴雪天开车到甘井子区与企业洽谈,“对方看到我满身雪花,愣了愣说:‘冲你这股劲儿,我们一定去土门子村投资。’”
企业引进来了,更要留得住,修景福提出:“要像物业管家一样服务企业。”村里提前铺好水、电、路,让企业“拎包入住”;村两委成员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解决问题。蝴蝶兰基地的负责人说:“有事找修书记,他从不推辞。”
如今,土门子村林木覆盖率达40%,山清水秀,产业兴旺。全村已建成土门子设施农业园区、华南生态农业园区、金城生态园区、温室樱桃基地、吴家小院民宿等30余个采摘园和3处千亩设施农业区,实现村级财力与农民收入双丰收。
党员带头“种”新图
对于未来,修景福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在思考产业升级:电商销售、深加工、品牌推广……“要让土门子村的产品走出大连,走向全国。”修景福的“图”越来越大。
把宏伟蓝图变成火热图景,党员带头,群众跟进——这是修景福的底气,也是土门子村的风气。村党总支将基层党组织与旅游景点紧密结合,组建了3支特色服务队:妇女宣传教育队、果树技术服务队和党员义务劳动队。修景福说:“我们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比较高,像土地流转的事,很多家庭都是女性做主,而妇女队更善于沟通政策、化解矛盾。”党员义务劳动队则负责维护环境、疏导交通、处理突发事件,是景点与村民之间的桥梁。
日子越过越好越有奔头的村民们总说,修书记的名字取得好——“修景福”,不就是“修来景色,修来福气”吗?修景福对此也不反对,他站在那幅色彩斑斓的产业规划图前,笑着对记者说:“所以你看,这张图,就该由我来‘种’满。”
专家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 “景”绣乡村“福”百姓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崔惠玉
修景福同志作为土门子村党总支书记,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带领全村 出了一条“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他通过踏遍山水的深入调研与科学擘画,绘制并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图,锚定小黑山生态资源禀赋,成功引入“紫云花汐”薰衣草庄园、高标准樱桃园等标杆项目。更以“物业管家”式的暖心服务厚植营商沃土,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短短10余年间便催生30余个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了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的同步提升,让“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从愿景照进现实。
尤为可贵的是,修景福深谙基层党组织的“根”与“魂”作用,创新组建3支特色服务队,将党员群众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在产业升级与乡村治理中形成强大合力。村民们赞誉其名“修景福”寓意“修来景色,修来福气”,这朴素的解读背后,正是一名基层干部以实干诠释担当、用行动践行使命,为一方百姓绘就美丽乡村画卷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