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光
▶金伯阳
◀魏长魁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是辽宁第一个东北抗联题材纪念馆。
三块石抗联遗址。
杨靖宇
赵尚志任巴彦游击队政委时的照片。
编者按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不顾“不抵抗”政策,毅然打响了反击日本侵略的战斗。辽宁,历史性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始地。九一八事变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这是“二战”历史上受侵略国家向发动战争的法西斯发出的第一个宣言。
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第一支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游击队成立,这支游击队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和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前身。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从赵尚志的出生地朝阳到杨靖宇在东北的抗日斗争开始之地抚顺,从本溪密林深处的抗联足迹到大连活跃的抗日队伍……辽宁地区的战士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版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墨单 车承川
本版图·资料图片
放火团、大刀会、抗日义勇军……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始终活跃着多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主战场。
骨干力量北上东北抗日第一线
在满洲省委的安排下,当时大连地下党团组织的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被频繁调往东北抗日第一线,到东北抗联任职,还定向地往东北地区活动的东北抗联第一军输送“革命群众和青年党员”等骨干力量。据史料记载:“旅顺的老刘(最好的工人领袖)在陈德森时代已派去参加义勇军工作。”“市委还在铁路和一些工厂中发展了一批抗日救国会会员。仅1936年,大连就有5名抗日救国会会员北上,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
九一八事变后,满洲省委调时任中共大连特支书记童长荣任东满特委书记,创建了延吉、和龙、珲春、汪清等地的抗日游击队。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游击队。其后,游击队被整编成为东北抗联独立师。1934年3月,童长荣在与敌伪围剿东满游击队的战斗中腹部中弹,为掩护战友转移,坚持战斗直至牺牲,年仅27岁。
曾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组织部长的张连科,积极组织党员和群众北上参加抗日联军。1936年3月,张连科调任北满省委委员、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后任东北抗联第三军三师师长,在一次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时年34岁。
1927年1月,李继渊由团中央调任团大连地委组织部长。1929年1月,任共青团满洲省委宣传部长。九一八事变后,李继渊被满洲省委派到原奉系马占山抗日义勇军中任少校秘书,协助马占山率领的抗日义勇军开展政治工作。1932年7月,李继渊在对日作战中牺牲,年仅25岁。
1930年1月参加革命的朱新阳,曾任共青团大连市委书记,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常委。1932年冬,朱新阳和赵尚志等7人,参加黑龙江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工作。1933年10月,成立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赵尚志为队长,朱新阳任宣传部长。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的诞生,标志着哈东地区乃至整个北满地区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
1906年出生的魏长魁在大连走上革命之路,曾任中共大连市委青运部长兼共青团大连市委书记等职。1935年5月,魏长魁北上参加抗日联军,曾任哈东特委书记等职。1938年5月,魏长魁担任抗日联军第九军政治部主任。不久,他率领抗联第九军一部向铁力一带远征,在通河县苇子沟附近遭遇日军的突然袭击。为了掩护战友突围,魏长魁身先士卒,却不幸中弹。为了不落入敌手,焚毁随身携带的党内重要文件,拔刀自刎,壮烈牺牲,时年32岁。
还有抗战胜利后到大连工作的韩光,他曾任中共大连市委第一任书记、旅大市首任市长、黑龙江省第一任省长、中纪委常务书记。从1933年开始,任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转战在南满和北满的广大地区。韩光协助杨靖宇展开对各路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1934年5月,韩光来到黑龙江省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协助赵尚志和珠河县委进行统战工作。最终以珠河反日游击队为核心,由20多支大小反日部队组编成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
大连籍抗联战士英勇奋战
1907年11月15日,金伯阳出生于旅顺老铁山麓金家村。他不仅是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也是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2年、1933年,中共满洲省委派金伯阳到南满吉奉铁路沿线、磐石中心县委和南满游击队指导工作。金伯阳深入山林队和伪军中具有抗日倾向的队伍,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协助杨靖宇联合各部抗日义勇军主动出击,袭击日伪军。1933年11月,金伯阳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一部行进至吉林省金川镇,遭到敌人突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庄河花园口村的王德裕,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赶赴黑龙江省苇河县,与爱国绅士一起率领民团,将县保安大队、警区分所的武装缴械,用以武装民团,并改称抗日义勇军,人数发展到1600多人。随后,王德裕加入原东北军老三营营长王德林组织的抗日救国军,任王德林的副官。1932年10月,王德林在黑龙江东宁宣誓就任抗日救国军总司令。
出生于现今普兰店区同益街道的宋双旌,1931年在黑龙江珠河参加抗日义勇军,担任抗日义勇军地下交通联络员。他出生入死,多次出色完成抗日义勇军交给的联络任务。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参加了赵尚志领导的珠河反日游击队,负责购买军火和军用物资等工作。1935年,遭日军突袭,携带文件被敌人搜出,被当场杀害。
出生于现今普兰店区安波街道的姚启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东北抗日救国军,编入五十六路军第九旅一团任第二营营长,在辽南三角地带与日本关东军英勇作战。1932年12月,参加海城、岫岩公路战斗。1934年春又返回庄河荷花山,重燃抗日烈火。敌人曾调重兵将其包围在二拉山、宫家沟,均胜利突围。后率部加入邱良忱抗日队伍。1934年7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被叛徒暗杀。
出生于现今普兰店区同益街道的宋奎昌,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曾在连承基将军部下任营长。1932年参加抗日自卫军,在家乡发展抗日组织,后参加邓铁梅抗日民众自卫军,先后任营长、团长。他带领队伍一举歼灭日伪军1个营。1934年,日军加紧围剿自卫军,邓铁梅任命他为庄河桂云花抗日自卫军副司令。年过古稀的宋奎昌在与营口伪军激战中被包围,突围后积劳成疾,未到一个月病逝。
本溪:密林深处留下抗联足迹
从1934年至1939年的6年间,由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联一军,在辽东地区让日寇闻风丧胆,本溪周围的密林深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坐落在本溪满族自治县汤河东畔,是辽宁第一个东北抗联题材纪念馆。
邓铁梅的家离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只有10公里。邓铁梅1892年生于本溪磨石峪村。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邓铁梅和好友云海清在凤城顾家堡子召开了东北民众自卫军成立大会,邓铁梅任自卫军司令。队伍迅速扩大到1.6万人,其他接受改编的武装有3万人左右,自卫军的军威大振,声名远扬。1932年12月至1933年4月,敌人纠集大批兵力围剿自卫军,邓铁梅为保存力量带领部队进入深山密林与敌开展游击战。1934年5月间,邓铁梅不幸因叛徒告密被捕。1934年9月28日,邓铁梅在沈阳伪陆军监狱被日寇杀害,时年42岁。
1936年5月5日,在本溪汤沟,杨靖宇率领抗联一军军部和一师部队,召集师以上干部举行了军事会议,决定由一师向西挺进。此前,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一度失去联系,这使东北党组织的工作陷入困境。尽快打通党组织和中央的直接联系,成为东北党组织和抗日联军的强烈愿望。
1936年6月28日,一师西征部队从本溪铺石河出发,开始了抗联一军军史上的首次西征,有300多名抗联战士。由于日伪军的围追堵截,使西征战士们在历经数战之后,弹尽粮绝。为了保存抗联的有生力量,在此危急时刻,师部决定停止前行。
抗联一师返回途中,路经摩天岭时,获悉日军前来堵截,便在山坡上埋伏。中午日军正在吃饭时,抗联战士果断出击,在十几分钟内歼灭敌军5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摩天岭大捷。
本溪汤沟老和尚帽子山是抗联名将宋铁岩烈士纪念碑的所在地,也是他当年战斗和牺牲的地方。1932年,宋铁岩受党组织委派来到东北,任抗联一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日伪“讨伐军”进攻老和尚帽子山,宋铁岩为掩护战友转移,受伤牺牲,年仅28岁。
抚顺:杨靖宇的抗日斗争从这里开始
抚顺是东北抗联在辽宁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有众多抗联历史遗迹,杨靖宇在东北的抗日斗争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1929年8月,抚顺西露天煤矿来了一位叫张贯一的矿工,他拿起丁字镐和矿工们一起下到潮湿阴暗的矿井,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吃着发霉变质的玉米面窝窝头。他就是时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刚到东北参加抗日工作的杨靖宇。
在同矿工们的接触中,杨靖宇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如“拜把子”、组织兄弟团、识字班等,把矿工们团结起来,矿工们亲切地称他“张大个子”。杨靖宇在矿上借机发动罢工,向日本矿主提出了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工资等要求,最终迫使日本矿主答应。
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捕入狱。敌人使出种种招法,连续几昼夜对杨靖宇严刑拷打,将他扔进齐腰深的水牢中,致使他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退,生命垂危,但他宁死不屈。日本警察署找不到确凿证据,最后只得以违反“治安维持法”为由判处他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直到1931年春,杨靖宇才出狱。
后来杨靖宇领导的抗日武装也经常在抚顺地区活动,他在东北地区11年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在抚顺就度过了6年。
“年三十,月黑头,巧遇抗联过山沟。拦住小分队,拽住不让走。荞面饺子野猪肉,糊米水,葡萄酒,都把亲人往炕上请。吃碗饺子喝口酒,迎来新,送走旧,军民共同逐日寇。”当年抚顺三块石附近流传的歌谣,反映了群众与抗联的鱼水情。
1934年,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进入抚顺县,1936年更名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当年英勇的抗联战士利用这里的天然屏障与日军作战,在山林里建起密营,并创建了三块石游击根据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一直持续了4年之久。
如今,位于抚顺东南后安镇境内的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有着辽宁省保护最完整的原始森林,山势险峻,因高山之巅有三块巨石相依相拥直入云端而得名。据《兴京县志》记载:三块石“高耸云霄,位列群山之首,林木森严,可潜千军”。这应该是抗联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的原因之一。
朝阳:赵尚志生前只留下两张照片
朝阳是一座红色之城,抗战期间,朝阳地区共有20多支义勇军揭竿而起,涌现出了众多抗日英烈,赵尚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如今,朝阳的赵尚志纪念馆、赵尚志烈士陵园、赵尚志将军故居等地,还原了一个完整的赵尚志。赵尚志纪念馆通过照片、文物以及利用现代幻灯、声响、幻影成像等技术手段,重现了赵尚志当年的战斗场景。
1908年10月26日,赵尚志出生在朝阳王伦沟乡喇嘛沟村,也就是现在的尚志乡尚志村。村头的大柳树被命名为尚志柳,需要4个人才能合抱。儿时他就是村里的孩子王,胆大过人。
赵尚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等职,指挥了颠覆日军军列、木炮打宾州、冰趟子战斗等著名战斗。
赵尚志还曾3次入狱,在狱中,他遭受了皮鞭、棍棒、坐老虎凳、插竹签等酷刑。然而,不论敌人对赵尚志怎样施以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拒不透露党的秘密。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陷入日本特务设下的陷阱,被暗枪击伤后被俘。在重伤9个小时后壮烈殉国,年仅34岁。
在东北抗日联军将领中,赵尚志是以画像代替照片的。一张合影,一张单人照,迄今为止发现了两张赵尚志生前照片。
在赵尚志纪念馆里,有一幅赵尚志和战友们的合影。这张照片是1932年巴彦抗日游击队攻占巴彦县城后,在巴彦县城内的照相馆拍摄的合影。然而,照片中的赵尚志还很年轻,很难代表赵尚志的形象。
2004年赵尚志颅骨被发现后,画家王微结合颅骨复原图、赵尚志照片以及亲属意见、相貌,绘制了画像。赵尚志的战友、曾任中共大连市委第一任书记的韩光看到这幅画像后,第一句话就是:“这不是赵尚志吗?”于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赵尚志形象就被确定了下来。
不久前,一张赵尚志在抗日游击队时期的照片被发现。1932年10月29日,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攻下日伪占据的东兴县城,他和战友们在当地的照相馆拍照留念。照片中的赵尚志,头戴狗皮帽子,身着棉大衣,英姿飒爽。尘封90多年后,英雄真容重现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