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陈振明 李德国
选自《学习时报》
聚焦生活品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逐渐以高品质生活为整体导向,扩大服务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除了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外,也需注重人们对高质量教育、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持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尤其是统筹推动县级高中高质量发展,解决群众普职分流焦虑;全面提升高级别、高层次医疗服务机构的综合辐射能力,持续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病有良医”;通过优化住房供应、完善金融政策、提升住房品质、改善配套设施等多种方式,满足居民对高品质、多样化住房的需求;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打造重要文体节点,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化、常态化文体服务品牌;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形成以社区为基础、医院为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网络。
抓住关键群体,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堵点问题。针对幼儿群体,要以“医养教”融合发展为指引,推动托育一体化融合发展,将0—6岁的“托育+学前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推进;针对儿童群体,逐步扩大公益性学前教育范围,争取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至少70%的3岁以上儿童获得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服务,同时以优质师资共享为抓手扩大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面,解决新时代优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适当增强14—24岁这一关键发展期间的青少年服务,完善专业教育、求职辅导、职场模拟和专项就业服务等职前准备服务;针对新就业群体,完善参保政策措施,推动参保人数增长、结构优化、费率与待遇水平相适应;针对老年群体,加强高龄失能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逐渐以失能评估替代单纯以年龄为依据的养老服务政策,提供差异化的养老服务。
强化整合供给,推动服务资源共享与综合交付。积极探索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现有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建立统一的服务管理平台。针对服务交付的碎片化现象,推动成立跨部门的联合服务团队,确保不同公共服务项目在实施时可以协同工作。如,针对特殊群体的需求,教育、医疗、社保等多个部门可以联合介入,共同设计服务方案。参考“大社区、大组团”理念科学设计各类社区服务,通过社区综合体建设,创新性整合各种资源与服务,将社区打造成为提供服务的基本单元。依据公共交通出行距离,以社区为中心分层次拓展公共服务种类和覆盖范围。引入“场所营造”思维,改造或建设一批有质感、有温度的城市生活服务设施,打造更加友好的人与城市交互界面。推动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服务资源池,使得不同服务项目的资源可以相互借用。
精准优化资源,提升公共服务利用效能。资源配置要根据不同群体和区域的实际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针对低收入家庭、特殊群体以及边远地区,应设立专项资金和补贴,确保这些群体能够使用公共服务;对教育、托育等服务领域,应重点投资于高需求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幼儿园设施等,确保服务供给精准、高效。以贯穿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需求为主线,系统梳理包含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在内的公共服务事项,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借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的先行经验,从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置、服务管理等方面建立覆盖“省—市—区(县)”多层级质量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质量标准实施监测、标准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促进标准动态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等相衔接。
联系邮箱:dlrb7252023@163.com 提示:本栏所摘文章,请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