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促“育”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025年09月22日

〚张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加强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连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高等教育基地,必须深刻领会国家政策精神,将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系统构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内容、实施路径等作出具体规定。从大连实际情况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海洋经济发展、装备制造业振兴等战略部署,都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国家政策的出台也为大连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大连市作为东北地区高等教育重镇,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劳动教育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从课程设置看,省部属高校已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体系,设置32学时理论课程,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劳动实践教学。但整体实施仍存在明显校际差异,实践环节多集中在传统体力劳动领域,与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等大连重点产业结合度有待提升。现有劳动实践基地使用呈现“旺季扎堆、淡季闲置”现象,部分校企合作项目存在“重签约轻落实”的问题。为达到以“劳”促“育”的效果,须多方配合保障。

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制度保障。大连市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突破传统框架,建立“基础+专业+特色”的三维课程模型。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32学时必修学分要求。基础课程应包含劳动安全、劳动法规等通识内容;专业课程可结合大连船舶制造、软件信息等优势产业设计模块化教学;特色课程要挖掘大连老工业基地工匠精神资源,开发港口物流、海洋养殖等地域特色实践项目。制度保障方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程开发,允许学生通过参与节庆志愿服务等实践兑换学分,同时应建立劳动教育督导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推动校企合作,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大连市拥有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等传统产业优势,同时正在培育人工智能、洁净能源等新兴产业,这种产业格局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但目前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导致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单一化现象突出。在平台建设方面,针对低年级学生可设立认知型实践岗位,安排参观生产线、体验基础工艺流程;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发项目制实践课程,参与企业真实生产环节的技术改良,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掌握精密仪器操作规范。在合作机制上,建立企业导师库,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实行“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双指导制。在资源整合层面,可结合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建设需求,开发跨境电商物流实践、港口智能调度模拟等特色劳动课程,面向全市高校开放共享工业机器人操作、数控加工等实训模块,同时搭建劳动实践信息化平台,实现企业项目需求与高校专业资源的智能匹配,解决传统校企对接效率低下的问题。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落实育人目标的关键力量,大连市部分高校存在劳动课教师数量不足、专业背景单一、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应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实践,构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请全国劳模、高级技师等行业标兵担任客座教授;建立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将指导学生劳动实践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条件,在市级教学成果奖中单列劳动教育专项,形成教学、实践、科研多维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提升育人实效。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科学构建直接关系到育人实效的达成。大连市高校应突破传统单一的学分制评价模式,建立涵盖过程性、发展性、社会性三维度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在过程性评价层面,通过信息化手段记录学生参与校园保洁、社区服务、企业实习等劳动实践的全过程数据,形成可视化成长轨迹。发展性评价需引入增值性评价理念,重点考查学生劳动技能、态度、创新能力的阶段性提升。社会性评价要拓展第三方参与渠道,对高校劳动教育成果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将用人单位反馈纳入评价指标。特别要重视劳动精神培育的隐性评价,通过设计情景模拟、劳动项目答辩等新型考核方式,检测学生在培养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深层素养,将评价结果纳入高校绩效考核指标,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作者系大连交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