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09月22日

〚王洪艳〛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连市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难以实现高价值转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数字赋能来解决,以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数字乡村涉农要素的有效供给

人才引进与培养。培养数字技术人才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一是大连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具备数字化技能的农业人才流向农村地区。二是鼓励涉农专业高校、研究机构与涉农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具备数字化技能的农业人才。三是加强对本地农民的数字化培训和教育,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提高他们对数字化理论内容的掌握、应用和信息化素养。

资本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数字乡村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数字乡村领域。成立数字乡村专项基金,提供低息贷款、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为农村数字化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通过公私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资源投入数字乡村建设。

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基建和乡村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

搭建数字化平台。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合作,整合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电商服务等资源,搭建乡村产业数字化平台,为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等提供信息交流和交易的场所。该平台不仅具备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共享、信息发布、在线交易等功能,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还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乡村服务的透明度和便捷性,增强消费者对乡村产品的信任度。

创新商业模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开发适合乡村市场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与农民合作,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乡村数字化服务体系,包括数字化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根据乡村数字基建和乡村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的需要,制定标准体系框架,明确标准体系的基本结构、标准分类、标准制定与修订的原则和程序等。针对乡村数字基建和乡村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信息安全等方面,制定基础标准,这些标准可对各类应用标准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包括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项目管理、标准化经费保障等。同时,要加强对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监督和评估,不断完善和优化标准体系。

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鼓励城市企业向农村延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例如建设数字化村务平台、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

利用数字技术加快培育乡村新业态

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慧农业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精细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农业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气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为农民提供更加精准的农业管理建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逐步摆脱农村“靠天吃饭”的固有思维,让乡村的发展有数据可依,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此外,可选取一些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打造乡村旅游。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农业数据资源,开发乡村旅游App,提供导览、预订、互动等多种功能,为游客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信息服务。例如:利用好大连本地乡村的水果产业,在不同季节提供“吃、住、行”一体化水果采摘园区服务,打造乡村新IP。同时,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注重提升旅游品质和可持续性。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风险,为新业态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建立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提供电商培训、产品推广、物流配送等服务,帮助农民直接销售农产品给消费者,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农民可根据平台反馈和市场数据调整种植策略,生产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同时,利用本地网红主播的线上流量资源,推广乡村资源。

打造品牌效应。通过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供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乡村文化、开发乡村主题游戏等。大连市有许多历史遗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整合较为分散的文化及旅游资源,利于形成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效应。将所有文旅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发展,打造专属品牌。利用大数据进行线路优化,做好配套服务,结合游客的反馈,及时作出调整并加强宣传,打响自己的文旅品牌。

(作者系大连财经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